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10位花果山“老顽童” 成立民间志书编纂小组

【连网】花果山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诞生地,吴承恩以此为背景,塑造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在花果山下,有这样一群痴心修志的老人,他们不是富有经验的修志行家,而是一群来自各行业的离退休老人,年龄最大的已90岁高龄,最小的也70岁出头。

70多处有历史记载的庙宇,近百块有瑰丽传说的石头,40多条风景如画的涧沟,88个峰峦叠翠的山头,以及历朝历代的石雕、碑刻、崖刻……被一一现场踏勘、考证存录。如果没有这些热心老人多年的呕心沥血,很多历史掌故也许湮没不闻。

17年间,10位长于斯、生于斯的老人凭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一腔热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相继编纂了《花果山乡志》、《花果山志》、《花果山传说》三部高质量的地方志书。其中,《花果山乡志》在省地方志评比中获二等奖,获市社科联书籍三等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日前,笔者走进这群执着的老人,聆听他们讲述编志修书的甘苦故事。

一拍即合 民间志书编纂小组应运而生

时光回到17年前的春天,花果山乡退休老干部朱开亮与地方文化爱好者闲聊中说起写书一事,当即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1998年5月,朱开亮、孙广良、赵悦君、仇臻、范鉴清、武同励、焦麟祥、孙叙儒、张义壮、徐本俊10位老人共同走上编写志书的道路。

没有经费、缺少资料,这些难题并没吓退老人们,每人先掏出了100元购买笔墨纸张。老人们要写书的消息传出后,得到乡亲们的大力支持,有的慷慨解囊,有的提供线索。由于地方史料十分有限,老人们不得不千里迢迢到外地寻找相关资料。每到一处,老人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吃的是简单的面条,住的是最便宜的旅馆,即使天再热,他们都是自带水杯,不舍得买一杯饮料。他们说,“要把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老人们翻阅到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就用手抄写或者借出去复印,有时一个地方要待上个把星期。

“大家辗转在外,经常迷路,人生地不熟,有时要转好几路公交车、奔波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地方。”退休老人徐本俊感触颇深。因经费紧张,只要打听到有在外地工作的花果山老乡,老人们就“厚着脸皮”找他们帮忙解决住宿问题。“有时路费花完,还要向他们借。在外地的花果山老乡几乎都被他们麻烦过!”就这样,老人们的足迹遍布徐州、镇江、淮安、南京等地,找到一些重要线索和资料。

在追溯花果山的历史源头时,老人们翻遍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隆庆海州志》、《连云一瞥》等史料,遗憾的是没有看到相关的历史记载。今年80岁的朱开亮老人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大村旧址处挖出过几只铜釜,后被省博物馆收藏。20世纪70年代,在花果山的砖厂取土中也发现过竹简。根据这些线索,几位老人不顾年老体弱,马不停蹄赶到省博物馆,从考古专家口中得知重要内容。原来,花果山乡所在地,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居住生活过,挖掘出的铜釜当时是人类用于烧饭的锅。竹简内容则证明西汉时期花果山地区已有建制,共设6个里,每里100人。

披荆斩棘 踏访“花果山二十七景”

今年90岁的仇臻老人说,明代学者顾乾曾在云台山中结庐读书,著有《云台三十六景诗》,其中27景在花果山,如香炉峰顶品赏霁雪、孔雀沟玩竹迎凉、地藏庵后临涧“听月”等等。但随着时间流逝,人们逐渐淡忘并难以寻觅到这些经典风景,但这些老人一一找到27景所在地,让其再现光彩,为我市旅游文化遗产增添厚重的一笔。

鸡鸣山上曾有过三座寺庙,后来被毁。从现存的地貌看,那里没有水源,当年的僧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为了弄清问题,孙广良、仇臻、赵悦君等老人上了山。他们在遗址附近仔细观察,发现不远处山地的沙土比较潮湿,便用手去扒开黄沙土,最后在地表下1尺多深处扒出了一块刻石,上面镌刻“一瓢泉”三个字。老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就是靠着这源源不绝的泉水,山上的僧人和寺庙才能生存下来。

每一个线索的考证都来之不易。为了获取花果山三元宫的详尽史料,老人们赶往镇江江天寺找到了曾在三元宫出家、90高龄的梦初和尚。梦初是海州人,精于佛学,他提供的资料对考证花果山的佛教源流提供了极大帮助。为验证地方百姓关于花果山上“先有金佛寺、后有三元宫”的传说,老人们一起爬上花果山最高峰———玉女峰的后顶,在后顶寻找金佛寺遗址。他们手拿砍刀,披荆斩棘,艰难向前,找到了证明金佛寺存在的石刻和泉眼,解开了谜题。

“2003年5月,时年75岁的赵悦君老人腰系绳索,冒险从阿育王塔第五层南门爬出,在阿育王塔五层外壁发现两块碑刻。”赵斯虎老人说。这两块碑刻虽历经900多年的风吹日晒,仍然保存完好。这两块碑刻因位置特殊,一直未能引起后人的注意,这一重要发现引起了港城考古界关注。碑刻中“造诸宝塔八万四千所,审其列,斯为第二”的记载,由此可见阿育王塔当时在全国的显赫位置。

从1998年到2005年,老人们对以往志、书和传说中涉及的题刻、名石、潭洞、沟泉、桥梁、古井等,都亲自详细勘察,认真测量,记录在案。考察过程中,由于山陡路滑,孙广良、赵悦君等老人还摔伤过,养好病后继续踏上寻访之路。为了使志书的记载与事实相符,他们在实地考察之余,还收集大量的文字资料。当跑遍全市的相关单位后,他们将目光投向外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先后去了省博物馆、省宗教局、南京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处查找资料。

追本溯源 心血凝成三部地方志书

盛世修志传文脉。2000年《花果山乡志》出版之际,这些老人任劳任怨、忘我修志的精神,感动了中华书局出版社的编辑们,接下了为他们印刷1000本平装书的任务,并免费加印200本精装书赠送给老人们。

紧接着,在当时花果山风景区管理处的支持下,《花果山志》的编写工作开始启动。今年86岁的赵悦君老人告诉笔者,撰写这本书时,所有老人都坚持资料非亲历亲临不足以取信于人。跋山涉水对青年人来说都十分吃力,何况这些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三年间,他们查阅了几乎所有与花果山有关的典籍,并对每一处景点和摩崖石刻进行实地踏勘考证,澄清历史谜团,弄清历史文化存废状况。编写《花果山志》过程中,老人们有一个新发现,据《云台山志》记载: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一月初一,古海州大村地区庠生赵纲组织地方年长的文化人一起游花果山金牛顶大仙庵,寻访此山的历代遗迹,当时山僧告诉他,金牛顶上的“仙居道成”很久以前就有了,如今唯存遗址而已。赵纲等人写下《游大仙庵碑记》,将此文碑碣留名,立在三元宫院内,刻石内容为:“成化元年(1465年),山僧清峰为幽深的山水所诱而来到这里居住,于成化三年(1467年)重建殿宇。”以往对花果山三元宫、大仙庵等诸多庙宇的发迹,只见于本书或其他碑文转述。而此时三元宫在当地已经有《西游记》的一些民间传说,海州大村里人赵纲的碑记记载了有关三元宫的事情。而31年后即明万历元年(1573年),吴承恩才开始执笔于《西游记》。这个发现令老人们振奋不已。

2005年,老人们呕心沥血撰写的81万字《花果山志》由中华书局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称得上是花果山的“百科全书”,其内容之详细、逻辑之严密、历史跨度之长,超过了《花果山乡志》。在该书的评审会上,省、市志办及部分专家学者对《花果山志》编纂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书当年在省地方志评奖中夺得一等奖的殊荣,并被收入省文化丛书。2010年,老人们编写的30万字《花果山传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地方志书,凝聚着老人们的无数心血。

这些普通的乡间老人,虽然曾经从事的工作不同,但朴素的外表下有着一个淳朴直率的心,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热爱让他们相聚在一起,执笔不辍,成为晚年生活的一抹亮色,也写就一段传奇故事。如今,当年参加修志的10位老人中,有的老人已经离世,有的老人因病卧床不起,有4位老人仍然在执着坚守着,定期编写《大圣诗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