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大庆路小学有个“航模朋友圈”成员均10岁左右

2

1

【连网】(记者 何玢 通讯员 徐莎莎 李芸芸)现在流行的“朋友圈”为大家交流提供了平台。校园里的“朋友圈”可使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小伙伴走到一起,成立兴趣小组。大庆路小学就有一个航模兴趣小组,60名成员均为10岁左右的学生,课余靠“朋友圈”交流,成立5年来,在“连云港市科技航模大赛”、“光电小车大赛”等多个市级比赛里,取得了个人和团体多个一等奖,在我市中小学航模界名声大噪。

无心插柳 航模小组成为物理启蒙课

说到“航模小组”的发展,带头人朱孟明表示,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2009年,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丰富课外生活,专门开设了一批兴趣小组,“航模小组”便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航模兴趣小组’竟然会在日后成为学校的王牌活动小组,并且能在全市各大相关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成为学校起步早、成效大的兴趣小组代表。”大庆路小学副校长江莉莉告诉记者。

成立伊始,数学老师朱孟明主动请缨,担任“航模小组”的指导老师,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忍不住为当时的勇气点赞。“教数学是我的专长,这么多年来,经验挺丰富。对于航模,不是我的专业,只是个人感兴趣,恰好又参加过市科协的相关培训。既然学校想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我就有义务带领学生爱上航模。”朱孟明介绍说,之前在市科协开展的技能培训中,他幸运地接受了航模知识的培训和实战演习,并取得了“社会航模指导教练员一级证书”,所以在校园“航模小组”成立时,他就参加了。

成立之初,感兴趣的同学不少,但是最终加入的只有寥寥数十人,年龄都在10岁左右。朱孟明根据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决定从最简单的塑料模型启发他们对于航模的兴趣。天驰、天鹤、海鸥这三种机型成为当时训练最为频繁的模型。

“海鸥”内部装载锂电池,可支撑飞行2分钟左右;天驰、天鹤外形类似“竹蜻蜓”,不同的是天驰比拼的是“耐性”,控制好的能飞半小时;天鹤则考验高度,最高可以飞到30米,造成结果差异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橡皮筋的反作用力。“航模飞行是否成功,还依赖于学生对各环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多时候涉及到物理名词。我提前给他们普及,也算是物理的启蒙课了。”

胃口变大 60位成员不断挑战复杂机型

随着不断吸收新鲜血液,“航模小组”规模不断壮大,现在已经超过60人。后来加入的同学,已经“不屑”从低端模型开始玩了,“飞行战士”、“仿真飞机”、“海燕手掷机”等复杂机型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

这些复杂机型需要学生们根据效果图组装模型,组装过程并不复杂,技能娴熟的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如何调试飞机让它在空中自由翱翔,才是关键所在。“调试就是培养人和模型的默契,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慢慢摸索,去寻找最佳的状态。”

朱老师随即拿出一台“仿真飞机”作展示,手放在机身的不同位置,飞机与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不同,对飞行的时间和高度都会影响很大。然而角度和位置也没有定论,还得根据个人习惯、适应性来调整。要想真正掌握好,只能是一次次试飞来找感觉。

当仁不让 10岁女生熟练玩转高难度“空战”

现在航模小组里面成员多是10岁左右的学生,虽然年纪不大,却个个天赋极高,比赛经验丰富。今年刚上四年级的刘一铭,虽然进入小组时间不长,但却战绩傲人。不到一年时间,他迅速掌握飞行技巧,并在今年的航模大赛中获得了“手掷”类一等奖,“仿真”类二等奖。同年级的郝元畅算是小组中相当有天赋的,也正是因为天赋让他在60多人中脱颖而出。他擅长的是“飞行战士”,在今年市里比赛中发挥稳定,在“飞行战士”类比赛中拿下一等奖。

“航模小组”以男生为主,女同学相当少,而各方面实力突出的少之又少,高欣就是其中一位,各项实力均衡。今年刚上四年级的高欣,从小就喜欢摆弄各种模型,家里制作好的飞机、大楼模型,摆满了床头柜。刚开始加入“航模小组”时觉得很有趣,又可以开发智力,后来就彻底钻进去了。今年的市航模大赛,高欣在她最擅长的“空战”上取得了一等奖,就是带着她的“海燕手掷机”参赛的。

高手过招 每次出征都是一次历练

“航模兴趣小组”的比赛生涯从2010年开始,那时候小组成员报名参加我市首届“科技航模大赛”,几乎全员出动,比赛选用的机型正是天驰、天鹤、海鸥这三种,最终只获得三等奖。首次出师成绩不理想,赛后大家主动分析原因,发现由于模型选用的橡皮筋质量不过关,导致起飞调试螺旋桨时动力不足。

找到症结后,大家反复试验不同的橡皮筋,最终找到飞行效果最好的材料。同年小组参加尚德杯“光电小车”大赛,顺利摘得我市选拔赛一等奖,10位学生还荣获“创意之星”的头衔。

此后每一年,学校都会参加市“科技航模大赛”,并取得团体和个人多个第一的好成绩,还先后获得“新浦区十佳社团”、“连云港市优秀社团”等殊荣,朱孟明也在今年被评为“优秀教练员”(全市仅有三位),“航模小组”逐渐打出了名声。

同学们十分珍惜每一次参与比赛的机会,每一次回来,都在反思与其他学校选手的差距,既寻找客观因素,也追究主观原因,甚至把找差距的过程表达在作文上。看着大家在模型调试上越来越得心应手,朱孟明心里满是自豪,“每一次比赛就是一次出征,看似是各种机型的比拼,其实就是学生控制力的较量。看着大家满载而归,我就觉得付出再多都值了。”

飞向北京  小选手梦想参加全国比赛

有时候“航模小组”会把训练场地直接搬到学校操场,看到自由翱翔的“飞机”,同学们都很羡慕,“航模小组”成员似乎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演出活动上,航模展示都作为重头戏出演,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

虽然同学们接触的机型越来越多,但是因为学校训练场地的限制,一些特殊的机型还是无法进行培训和训练。“最想尝试的就是‘红蜻蜓’。”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红蜻蜓”遥控飞机,内部装有锂电池,通过遥控操作,因为飞行动力太大,飞得高而且远,必须在空旷的草地上才能试飞,目前学校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除了对机型的向往,朱孟明认为给自己“充电”才是当务之急,“以后上课时把项目拓展,也将邀请更高水平的选手来指导,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从而飞向北京,参加全国性的比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