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聚力“港产城一体化”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徐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十四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紧紧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把握新发展阶段,积极统筹资源条件,全力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并取得丰硕成果。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吹响经略海洋、挺进“深蓝”的冲锋号。会议强调“要始终坚持陆海统筹,把海洋经济与港产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更大成效”,表明加快“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更为重要。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要加快实现港产城高度融合,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的重要力量。


紧抓机遇,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我市要加快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紧抓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设新机遇,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持续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探索服务贸易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优化“一带一路”城市间直达班列和海陆联运产品体系,加强海洋经济技术合作,提升优势产业竞争能力,打造海陆物流汇聚、航运功能健全、通关服务高效、商务贸易便利、临海产业发达的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助力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深入分析我市海洋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遵循“工业为支撑、服务业为辅助、农业为基础,海洋产业贯穿其中显特色”的发展思路,兼容并蓄发展先进制造业,慎重选择各相关产业的细分行业,初步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优越的海洋资源优势,在稳定海洋交通运输业、滩涂养殖业、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好电商产业新模式,加快推动海产品销售模式组合升级,打造线上线下并进的海产品贸易产业。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山海神话文化旅游,积极推进海岛旅游和邮轮旅游,打造宜居宜游的区域性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优化布局,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


构建形成“一带、两轴、四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建设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山海港城。深入推进“城市东进、拥抱大海”,全面统筹山、海、岛、产、城、游发展,高标准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沿海生态风光带。进一步优化调整港口建设、产业空间布局、城市发展等方面,突出港口对海洋产业的拉动作用及海洋产业发展对港口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临港工业统筹规划与布局,重点建设连云、徐圩、赣榆和灌河四个临港产业圈,打造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协同化、高端化发展。进一步利用沿海岸线资源,加强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合理配置,提升港区、园区的城市配套功能建设,打造“活力新城-滨海特色小镇-魅力渔村”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弘扬文化,提升海滨城市软实力


培育港城特色文化,重点凸显包容开放文化、创业创新文化与勇争一流文化三大特征。以开放包容文化为引领,建立竞争和开放机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共赢;以创业创新文化为核心,发扬敢干、实干精神,全力以赴实现我市的“后发先至”;以勇争一流文化为目标,打破我市地处苏北神经末梢的地理定位和甘居下游的固定思维,鼓励激励争先创优,提升城市经济水平和吸引力。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政府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集聚可用资源促进区域发展。努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城市名片”,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发展,特别要加大人才机制创新,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我市建功立业。


政策支撑,完善海洋经济保障体系


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在财税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提供扶持。要加大财政资金对科研的投入,鼓励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进海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要制定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加强人才工作,优化人才环境,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快建立市场化人才聘用机制,充分满足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在政策、待遇、经费等方面基于全面支持。要放宽优质企业的入驻条件,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引进培育重大项目,特殊项目鼓励优先享受土地使用政策。


(本文系全市党校系统调研课题“提升港口对我市经济服务带动作用对策研究”(KT2023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