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党员干部应以“耐烦”为要


(□秦继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培养强烈的使命意识,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耐性、少一些烦躁,沉下身心做好群众的事情,善于倾听群众的话语,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搭建起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耐烦,顾名思义,就是不怕事情繁琐,有耐性。清代廉吏陈宏谋在其《从政遗规·耿恭简公耐烦说》中曾讨论过为官者“耐烦”的问题:“居官莅事,牒诉纷错,日出事生。欲每事躬亲料理,未有不以为苦者。一有厌苦之心,便有不耐之意。或草率了事,或假手他人,或阘茸稽延,或急遽无序。民亦多蒙其累,事便不得其平。”“耐烦”二字,说起来简单,坚持下来却并不简单。其中“耐烦”的智慧,对当下党员干部为官处事,有着一些可供借鉴的积极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部署。贯彻落实这一部署,作为党员干部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要扑下身来、沉下心来,不骛于虚声而心浮气躁,不驰于空想而急于求成,把耐烦体现在干事创业的具体实践中,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耐烦,不仅是应有的态度,更是大有裨益的方法。要想能干事、干成事,必须克服惰性,沉下心苦学钻研、苦练内功、苦学本领,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岗位相关技能。遇到困惑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少些“心浮气躁”的自视甚高、好高骛远,积极寻找解决群众问题的途径,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去为群众服务,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架起党群连心桥。


不耐烦,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心性浮躁,不够成熟沉稳。浮躁的背后则一定是欲望鼓荡,急于求成。对群众缺乏耐心,折射出一些党员干部为民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忘记了为官从政的初衷,也是不愿担当、逃避责任的心理作祟,伤害的是群众的感情,破坏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党员干部在面对群众时应做到更耐心、更用心。要始终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彩之惑”,绝不迈出底线一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态度,做一个清清白白的好干部。


一个人无论是从事什么事业,没有耐烦恒心,很难把事情做得成功。耐烦,能历练出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磨砺出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担当作为、履职尽责,主动深入群众,要沉住气、扑下身、耐住性子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方能守住民心。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