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发挥优质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近年来,很多地区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有效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优质文化在城市治理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福州的“三坊七巷”为例,这里因地灵而人杰,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众多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正所谓“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地政府注重对这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就是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在无形之中推动了社会的善治。近年来各地开展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目的和意义大抵如此。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空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无形中增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实现历史遗存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优质文化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这既强调了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也为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比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打造出新时代的“精神高地”;一些地方举办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好人好事评比,表彰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优良品德,树立正面典型,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一些基层文化人捐出藏书、拿出资金创建“留守儿童文化街”和“十里书香文化社区”,为留守儿童建造了精神“粮仓”;一些地方群众自办文化,组建剧团,丰富自身业余生活,填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白。

新技术赋能优质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新技术的作用在于让群众“沉浸式”“全景式”接触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脑入心,进而作用于社会治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比如,一些博物馆充分利用VR、AI等新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提升观展效果;再以某地启动的“文化江海云”这一基层文化服务数字化重大项目为例,该软件囊括了全域的县区资源及文化场所的数字资源,市民在平台上点赞、预约的痕迹可作为个性化推送依据,做到文化信息精准投放,真正实现了基层文化供给从“政府端菜”转变为“市民点菜”。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夯实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如滴水穿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寓文化于治理之中,围绕群众一步步开展,必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聂蕾)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金融控股集团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