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集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等多个平台热播。观众在感动与崇敬中重温峥嵘岁月,感悟信仰的光辉。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西北岁月》首播当天收视率为2.904%,播出第二天收视率超过3%,开播以来在电视大屏累计收视4.62亿户次。今天,我们为何重温西北岁月?电视剧如何真实还原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范?在用影像打通时空隧道、与历史人物对话的过程中,主创团队经历了哪些磨砺,又有哪些故事触动心底?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苦难辉煌奋斗历程的深厚积淀。一部电视剧,何以扣动心弦、触动灵魂?以艺术的手法对思政课进行了创新,让新时代青年在沉浸式学习中,更好地穿越时光,回望那群在西北追求革命理想的年轻人,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断引导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用红色资源拓展“大思政课”建设路径。思政课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要避免思政课“干巴巴”,就需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来传播,调动青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把“红色种子”播撒进青年的心中,让革命史成为思政教育“活教材”。从1927年开篇到1952年结束,电视剧《西北岁月》描绘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4个历史阶段。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思政课的重要素材,让思政课既接地气又聚人气,更能在重温那段“青春奋斗”故事中,更好地引起共鸣,引导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以艺术活水浇灌思政创新之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引导青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就需要形式新颖、内容鲜活、入脑入心的思政课,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也能“叫座又叫好”。通过一部剧,让青年上一堂光影里的“思政课”,用艺术活水浇灌思政创新,在可闻、可观、可感中,让思政教育变得有意思、有温度、接地气,更有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让青年领悟革命的思想力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双向奔赴”中提升到课率、点头率、转化率,更好地带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洗礼。
以红色影视点燃爱国激情。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要让爱国之情如熊熊烈火,燃烧在每一位青年心中,就要让爱国情怀融入青春血脉,以红色影视为“媒”,以艺术形式深化知识学习,为青年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爱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以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增强新时代青年时代使命感、责任感,牢记革命历史,继承光荣传统,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把“爱国、报国、强国”镌刻在心中,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青春,做坚定的追梦人、不懈的奋斗者、勇敢的搏击者,与祖国发展并肩前行。
思政教育既要心怀“国之大者”,也要关注“关键小事”,充满人间烟火气。思政课是“一束光”,既为青年驱散“黑暗”,看到更多光亮,也为青年指明“方向”,让他们找准前方,方能让思政课“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行在路上”,激励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在祖国大地上镌刻拼搏进取、锐意创新、一往无前的青春足迹。(李茜)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