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既要闻“新”而动,又要量力而行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大业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抢抓机遇,坚决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既要闻“新”而动全力以赴,又要量力而行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让新质生产力在区域环境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不断涌现,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飞速发展。得益于“先手棋”的谋篇布局和生动实践,我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竞相奔涌。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达5.4亿千瓦,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不难看出,新质生产力在某些行业或者某个领域已经独领风骚,“犹有花枝俏”,然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科研条件还参差不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达不到“全覆盖”“全过程”。


闻“新”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前进方向。世界的潮流浩浩荡荡,时代的天空风起云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迫切需要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展新技术开辟新赛道,凝聚新动能展现新优势,为推动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也因此,各地区各部门都纷纷结合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抢占未来制高点,紧紧围绕“创新”“改革”做文章,就连传统产业也纷纷推行“数字化+”“人工智能+”,搭载发展快车,插上“新”翅膀。


然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为从无到有,从“0”到“1”本身就是发展、探索、试错的过程,其中存在着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这中间也需要有前后连贯、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磨合期”“调整期”。


既要闻“新”而动,又要量力而行,从主观方面来讲,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智”攻关,迎难而上;量力而行,就是立足区域发展实际,不脱离“客观”这个现实,尊重规律,不提过高的、一时达不到的要求。辩证把握好闻“新”而动与量力而行的辩证关系,就能少一点急于求成的浮躁,多一点锲而不舍的恒心。


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也就能做到求同存异,鼓励“创新”从而破除与之相悖的约束和阻碍,同时包容“创新”之路上不可避免的失误与失利,真正用“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光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一步一个脚印把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地推向前进。(方文舟)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