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于1月18日(农历腊月初八)至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组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4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本次活动包含7大板块25项主体活动,用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假日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喜庆过年的美好需求。
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文旅活动,就是把优质“文化年货”送到基层群众家门口。近年来,各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加快形成。在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送“文化年货”到群众家门口,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
聚焦群众文化活动,联合各地推出系列“村晚”展示项目;聚焦非遗保护传承与实践,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将在各地陆续上演;聚焦旅游休闲、度假观光,将推出系列研学旅游特色课程……“文化年货”走向亿万家基层群众,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展示出清晰的实施路径。送“文化年货”到群众家门口,凸显清晰目标导向,就是用普惠文化产品丰富百姓生活,让清新人文新风充盈基层公共文化空间。
基层群众分享“文化年货”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不断丰富文化产能、优化文化供给方式的强大动力。城市的社区、农村的社(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小单元,单元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末梢、方便群众分享“文化年货”,既是“关键小事”、又是“民生大事”。以送“文化年货”到群众家门口为契机,不断优化基层公共文化的嵌入功能和适配性服务,让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下基层,让城乡文化气息更加浓厚,更加可闻、可见、可感知。
把“文化年货”送到群众家门口,重点在于细节、亮点在于走心。调研走访充分掌握群众切身需求,把符合群众“口味”的“文化年货”,“一味一策”配送到群众心坎上。比如,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居民小区,依托24小时书房、社区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展非遗手工体验活动,便于居民出门就能换心情“以文润心”;再比如,在有资源基础的乡村,运用“村晚”舞台,深入挖掘地方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因地制宜建设打造“乡愁地标”,助力乡村聚集“文气”;还比如,吸纳社会资源及相关人才团队,志愿参与研学旅游活动策划执行,在群众“地盘”鼓励让群众作主,培育壮大城乡文化志愿者队伍,为社会正能量赋能……
满满当当的“文化年货”,承载着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注意防止“台上仪式轰轰烈烈、台下活动冷冷清清”,避免简单的“堆砌统计数据”搞形式走过场。地方文旅部门不能坐等“文化年货”到来,而是抓紧摸清家底、针对短板缺项积极完善配套。适当融入网络互动、公益慈善等形式活动,促进“小而美”、“小而精”的“文化细胞”遍布基层大地蓬勃生长,让“文化年货”在群众家门口活起来、火起来,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加和美幸福、喜气洋洋。(渝西锋光)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