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脱贫攻坚摇曳起乡村振兴的美丽

【连网】  决战脱贫攻坚,江苏在行动。“南北合作”“农房改造”“强村富民”“重点片区帮扶”“缓解相对贫困”“小额贷款”“电商扶贫”“五方挂钩”,一个个闪耀的字符,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件,绘就扶贫地图,无不在诉说着“决战脱贫攻坚,江苏在行动”的故事。脱贫攻坚重点在农村,乡村美了,富了都要建立在贫困群众的腰包鼓了,环境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脱贫攻坚必须要留得住绿水青山之美,借势而为。江苏一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着守护绿水青山,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理念,水韵江苏,鱼米之乡,江苏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诗与远方”。既然坐拥绿水青山,就需做足水文章,绘好青山景,借天时天然优越的气候条件,借地利良好的农业发展潜力。如用“稻渔共生”之计成就致富的“聚宝盆”,借助水稻空间,兼养蟹、虾、鱼、贝等水产,利用空间、优化环境、放大效益,既可以减少废水废物的排放和病虫草害的发生,又可以利用虾蟹类活动和摄食有效减少杂草的滋生,并且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养料,保护水的质量,留住米的香甜。以此为发展方向,江苏灌南县拥有的虾塘大米、食用菌、红薯粉丝、大闸蟹等10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成为江苏消费扶贫的典范。

脱贫攻坚需要运用好科技造就财富,让先进产业和理念在山间村落落地开花。江苏部属、省属高校,发挥人才、教育、科技优势,深入各省各地的贫困县,成为扶贫“主力军”,让产业扶贫路径与模式落地开花在山间地头。如江苏的河海大学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结对帮扶,建立起了中蜂养殖基地,建成10余个规模化养蜂合作社,养殖大户30余户,累积养蜂9500箱,产值超过800万元,带动上百个贫困户;推广“小蚕共育”技术,让当地蚕农平均年收益从1~2万元,提升至5~6万元,桑蚕业绩不断增收。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创新点亮“花经济”,2016年给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送去42个品种的菊花种苗,带老乡做好“花经济”、“花文章”, 南农的“金”菊一头搭起扶贫桥,结出富民果,一头连接起二、三产业,延长了产业链。科技路子多,科技帮扶谱写出乡村振兴美丽新诗篇。

脱贫攻坚靠的是人才,最美的是扎根乡村发展中每一位工作者的奋献之美、人格之美。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有能够乐于奋献,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才帮扶,他们做事比别人更细致、更专注,脑中装着“事业”,心中怀有梦想。江苏省广泛开展干部、科技人员、高校企业等,帮扶结对活动,直接将有才能有经验的广大专家干部送到全国各地贫困区,让他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用科技扶贫扶智,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张家港市大新镇科协副主席、农服中心高级农艺师黄德兴,用35年推进科技兴农的经验,帮助农民把“泥土”变成“黄金”,以“真心、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跑遍了全镇9000多个农户,行程2万多公里,培训农民近3万人次,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50多项次,引进作物新品种40多个,发放“明白纸”4万余份;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和贵州省麻江县结对帮扶,发动10个学院共赴结对村,建党支部5个,培训基层干部246人次,培训村两委42人,捐赠超过10万元,还组建了9支专家团队,帮助当地村建立示范基地11个,建产业联盟2个,培训技术人员476人次。

脱贫攻坚为国家发展打下根深蒂固的发展基石,为乡村振兴送去处处可为的生机,描绘出更加美好的幸福未来。(张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