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在护佑生命健康中讲好中医药“知识故事”

【连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中医药时指示我们,“要中西医并用”“中西医并重”“要中西医互鉴”。习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在新时代从更高层面做好中西医结合,指明了一条护佑生命健康的必由之路。

人民生命至上,健康至上,是医学要担当的最高使命,用中医药护佑生命健康,是中医人要实现的最高价值。当我们从医海中拾贝,就会温故而知新地看到,中医药在护佑生命的长程上,曾一路撒下大量战病魔救生灵,以“大医精诚”为生命请命的“知识故事”。这些“知识故事”,是中医药护佑生命健康中最动人的篇章。

“知识故事”展示了前代先贤和当代医家的出色技艺

要想知道“知识故事”是怎么回事,我们举“周总理两请蒲辅周”为例。20世纪60年代有一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少小孩得病不治。此事上报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叫人去请名中医蒲辅周,蒲老察看之后,叮嘱用一个叫“白虎汤”的中药方,很快见效,病孩的死亡率一下子降了30%。但次年乙脑在石家庄又流行,当地医生仍用白虎汤医治,却不见效,周总理又叫人去请蒲老。蒲老察看后,嘱在白虎汤中加一味利湿的中药,治疗马上见效,死亡率再降30%,问蒲老为何第一次用药有效,后一次无效,而加上一味利湿药马上见效?他的解释是:因为这年石家庄连阴多雨,湿气太重,加了利湿药所以见效。这个“知识故事”的知识点,在“辨证施治”,蒲老在很多病孩的舌苔上辨出了“湿”的特点。而辨证施治正是中医药的灵魂。

从灵活运用古方治好顽疾,到辨证施治挽救成千上万孩子的性命,“知识故事”彰显的是中医药的大智慧、大本领和大境界,而透过“知识故事”的底色,人们赞叹地看到:其中浸满了前代先贤和后世医家的心血。

“知识故事”是中医人护佑生命最真实的写照

2003年中医药辅助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知识故事”,音犹在耳;2020年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知识故事”,把中医药在抗击重大疾病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知识故事”成了书写中医人护佑生命最真实的写照。

归纳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医药最著名的“知识故事”,就是善于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瑰宝,从1800多年前问世的经典医籍《伤寒论》到300多年前的清代医籍《温病条辨》中,整理提炼出6个新型中药方剂,即“三药三方”。新方剂横空出世之日,就是抗疫斗争面貌一新之时,它们化作一把救死扶伤的利剑降伏新冠恶魔,创下了轻病不转重、重病不转危、危者少死亡的非凡纪录,令全世界为之喝彩。当今抗疫“知识故事”的知识点在推陈出新,“古方新用”,其要点在守正创新,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范例。

而中医药准确传承的精髓部分,并不完全在治愈这一块。中医药护佑生命秉持的是一条万古常新的理念,叫“致中和”,就是通过中医药原汁原味方法的调理,达到生命功能最佳的平和状态,这就是生命和健康的最理想状态。在中医药,不是把如何治病放在第一位,更不是以如何治好病为最高目标。中医药所崇高和追求的是把“治未病”列为第一,医生会不会“治未病”,才是评价医术高低的最高标尺,这句话叫“上医治未病”。水平最高的医生是善于“治未病”,这是中医药“知识故事”最大的知识点。不管是前代先贤和后世医家,没有一个不推崇把“致中和”和“治未病”,作为精准传承中医理论医术最重要的“知识点”,并将之视为“大医”与庸医的分水岭。

推陈出新“古方新用”,不仅仅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伟力、护佑的神通,更突出地展示出中医药文化高妙的哲学思维,而中医药的根正是深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中医古方看似“陈旧”,却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集中浓缩和纯粹结晶。

走中西医并重并用互鉴之路让“玄之又玄”变成“众妙之门”

要实现中西医并重并用互鉴,目前有一个“瓶颈”问题要抓紧解决,就是如何让中医药化难懂为易懂,变艰涩为通俗。

“不通俗”,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中医药的“缺陷”,有三点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中医药让人吃不透,指中医典籍的确晦涩难懂;中医诊疗方法的确比较玄奥,叫“玄之又玄”;中医药理念的确不够“现代”,有点“厚古”,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已经成为这些年来中医药防病治病竞争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能不能让中医药知识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袅袅地“飞入寻常百姓家”?答案是:当然能,但一是要先端正认识,二是要下足“贴近”功夫,三是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站在实现中国梦复兴中医药的高度,走好普及中医药知识之路,让“玄之又玄”的中医药,变成护佑生命健康的“众妙之门”。

——倡导中医知识“绘”,让中医药通俗地走近群众。“绘”是借鉴连环画、小人书的办法,把中医药知识仔细图解开来,让稍懂常识的人一看就懂。台湾知名作家兼书画家蔡志忠能把《老子》《菜根谭》《诗经》全部绘成小人书,变雅为俗,把古书大量地化为“普及本”,这对于普及中医不是应该有所启发吗?“绘”一要选好知识点,把趣味、通俗放在第一位;二要有“泥土味”,让群众抬眼低头看得见,可在中医院社区医院村卫生室等中医文化廊区,图文并茂地一点一点地把中医药是怎样看病的知识编绘成故事,教给群众,让群众知晓中医药的万事由来,“深奥”原来也能“很好懂”。

——解决“隔与不隔”问题,广泛传播中医药“知识故事”。必须看到,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医院与社会公众之间,形成一层深深的隔膜。把传播中医药“知识故事”的事一步一步做好,做对了,对全社会知晓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普及中医药大有好处。不算遥远的一个教训是,2003抗击非典,中医药做了不少贡献,但有几人知道?在抗非典中,中医药功不可没,再如这次抗击“新冠”,如果不是媒体聚焦,反复跟踪解读播扬,举世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医药的巨大能量?

——在村头舍尾多建百姓身边的“中医药窗口”。“窗口”的重要性,历来被重视,是因为“窗口”不光是一种专业标识、一种形象展示,更是“窥一斑而识全豹,尝一脔而知鼎味”的象征。在有“伊尹之乡”的灌云县,今年普遍启动了在各个乡村卫生室打造“中医角”的“振兴中医工程”。这事虽小,却意义重大,一能普及中医药,二能延伸中医药护佑实践,三能记录下许多中药“知识故事”,让百姓看到“中医药就在我身边”。

——把我们的中医师和中药师培育成为专家型的普及能手。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现代医学的知识普及,一日千里,深入人心,而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则远远落在后头,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对“做普及”和“讲故事”的兴趣,而在于中医人对知识普及价值的理解,远不到位。在现代医学眼里,做好医学知识普及是医学很重要的帮手和推手,而在中医人这边,被“中医药不好普及”禁锢了思想,捆住了手脚,“庙堂之高”不能化为“江湖之远”。这在中医药知识传播学上是一个非常大的短板,要提升中医药品位和品质,必须抓紧补齐这块短板。方法很简单,一是转变做中医药科普是“小儿科”的观念;二是下大力气培育中医药师成为既是专家又是科普作家的多面手,三是采用激励的办法,用政策之水浇灌中医药科普的花朵,这样的话,中医药的普及必能大见成效,快上层楼。(□ 王 辉)

作者为灌云县中医院院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