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连网】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一项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促公平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性质的集中体现。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和“六稳”“六保”工作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注重顶层设计,织密社会救助保障网。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推动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各项救助制度互联互补、有机统一,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配套、针对性强、操作规范的制度保障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事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提高经办服务能力,让群众线上“只上一张网”、线下“只进一扇门”和“最多跑一次”,做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情救助、智慧救助。建立突发事件下的临时救助机制,合理推进政策、资源、信息共享,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聚焦重点难点,稳住社会救助基本面。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通过线上平台核对与线下入户核查相结合,准确掌握居民真实收入。稳步提高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扩大报销范围,提高费用报销及救助比例,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负担。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救助服务水平。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完善货币补贴制度,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困难群众监测预警机制,针对易返贫户、易致贫户、“两骤户”、潜在救助对象等四类群众开展摸排核查,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严格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强化资金统筹,涵养社会救助“蓄水池”。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财政能力相匹配、与人民生活水平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契合的救助保障标准。坚持公共财政投入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双措并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多渠道筹措救助资金。加强救助资金专项管理,严格资金拨付使用程序,做到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安全运行。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社会救助的质量和实效。加强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建设,将骗取救助等行为纳入失信名单,依法进行严厉惩戒。

加强队伍建设,巩固社会救助主阵地。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调动基层救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基层队伍稳定。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增强基层工作人员对社会救助政策法规的理解和把握,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基层工作队伍专业化、规范化。通过向社会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方式,将民生保障中的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委托社会力量承办,建立监管和考核机制,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救助需求。

加强政策宣传,营造社会救助浓氛围。综合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多种渠道,采取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大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法规,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救助政策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创新“物质保障+服务帮扶”的救助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事业,引导慈善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扶弱济贫,实现政府救助兜底保基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促提升的良好互动,推动全市社会救助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庄婷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