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打卡式旅游”盛行景点同质化不可取

【连网】  近段时间以来,一处名为“天空之镜”的网红打卡地,竟在全国不少城市出现,其中也包括港城的某景点。光看文案与照片,这处所谓的“天空之镜”可谓不去就后悔的人间仙境。然而,当很多游客慕名前往之后,才发现这就是一面踩满脚印的镜子,人声嘈杂,还能看到随意扔在地上的矿泉水瓶,“仙境”秒变“陷阱”。

实际上,伴随着文旅融合趋势的强化,旅游行业实现快速发展;很多景点为了谋取更多经济利益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最美寺庙”“最萌栈道”“最值得品尝的美食”等诸如此类措辞,在各类宣传文案、旅游体验官口中大行其道,引发无数游客心驰神往;然而到了目的地才发现,滤镜终究太厚,现实差距太大。除了“天空之镜”,西安“不倒翁小姐姐”火了之后,我市不少景点门店外,也多了山寨版;还有高端文艺的“风车节”,实地走访后方知,比城乡接合部的庙会节目还简陋。

笔者以为,这种明显的投机获利行为,部分景区难辞其咎,但本质上,更在于当前“打卡式旅游”过于流行,造成虚假的供需两旺。时至今日,伴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大众消费层次的升级以及年轻人追新求异的心理蜕变,更是使得这种“打卡式旅游”进化到2.0版本。比如排队几个小时,只为打卡一处音乐喷泉;排号上千桌,只为打卡一家网红餐厅;凌晨3点起床,只为跟上海一个明星邮筒合影……这一呈现“速食主义”趋势的奇妙行为,还引发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甚至连《经济学人》杂志都为此创造出了“daka”这样的“新词”。

可冷静下来想,这到底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现象,甚至于会对当地的文旅事业及产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一负面影响突出体现在,一些景区的商业投机心理会更加浓重,直接造成他们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大搞网红景点建设,却在相关机制和配套设施的搭建上得过且过。更深层次讲,这种行为会破坏了当地的文化生态,稀释地方文化特质,得不偿失。

要知道,一个景区之所以能长期吸引游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尤其表现在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例如西藏、新疆、云南的旅游业之所以热火,是因为他们当地的文化资源“人无我有”,这是吸引游客的关键点。而“打卡式旅游”,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景点同质化,遍地都是玻璃栈道、大雄宝殿、鲜艳壁画,不伦不类之外,与很多景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也格格不入;久而久之,这种本末倒置的行径,会造成游客体验感直线下降,被欺骗心理越来越深,他们也就不愿意再光顾了。

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如何让打卡游的“尝鲜客”成为“回头客”,是我市很多景区管理者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无论是“打卡游”还是“深度游”,都不能忘记一个原则,即对景区景点的“精耕细作”。要让旅游业从“赚快钱”的网红景观营造,进阶为更高层次的口碑塑造,这点自然得益于对景区管理与服务的提档升级;还要免于浮躁,树立长远眼光和格局,深度开发和利用好本地特有文旅资源,如此才能铸就“金字招牌”。(丛极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