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多措并举打造“中华药港”产业地标

□ 卢山

【连网】  “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可以说连云港以港得名,因药而兴。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在不断得到夯实、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加的同时,还面临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加剧、集聚企业数量少、产业规模不够大、园区企业共生关系不强、人才培引难等诸多难题,需要统筹集聚各种优质资源要素,系统打造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擦亮“中华药港”地标名片。

加强产业发展统筹引导,强化医药产业政策扶持。以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发展办公室统领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部署,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连云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医药处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加强对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跨部门的统筹协调和督查推进,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强化医药产业政策扶持,制定落实连云港市新医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落地见效;引导园区内企业之间合作机制建设,培育医药园区内在驱动和共生关系。

完善延伸产业链,培优做大产业规模。一是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链集群作为发展方向,加大对药用辅料、药用包装、制药装备等制药企业生产环节关键配套的招引力度;同时,延展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链配套支撑服务体系产业招引,重点发展高端医药研究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医疗废物处置配套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着力打造创新链,推进形成产业集聚;引导、鼓励园区内药企在产业链配套上优先考虑区内采购,推动产业协作共赢。二是培优助强,培育壮大本土药企。通过金融、税收等手段,鼓励区内药企增资扩股、对外并购、合资合作等,进一步放大在化学创新药、生物药(生物制品)、中成药等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优势。三是强化项目招引,壮大医药产业规模。以打造“中华药港”目标为指引,坚持全市一盘棋,各产业板块在招引建设项目过程中注重衔接、配套,形成发展合力;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优先培育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狠抓招商引资,加大强链、补链、扩链项目招引,特别强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药包材项目招引,重点强化与现有医药企业合作伙伴、供应商等上下游企业的对接,强化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接,充分利用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实行契机,争取药品在连云港产业化;聚焦医药名企,引入具有世界影响力企业和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等生物医药企业在连云港设立地区总部。

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引导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平台载体建设,继续完善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省中医药创新中心、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市新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废料回收利用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全市医药产品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启动完善“中华药港”核心区建设,布局办公展示、公共服务、科创研发、教育培训、智能制造五大功能板块。打造对外交流平台,常态化举办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加快海内外医药创新高端要素汇聚,搭建医药创新人才聚集、技术成果转化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生物医药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新药申报、专利申请、信息咨询、技术交易、专业培训、投融资等提供专业服务,打造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覆盖全过程服务内容的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加快发展“互联网+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业态,构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升级创新发展生态,完善“校—企—政”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创新金融财税支持,强化土地空间要素保障,加强通关“绿色通道”建设,强化国际合作,持续汇聚创新资源,不断扩大医药产业发展优势。

强化人才支撑,做优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医药高层次人才来连云港创新创业。实施顶尖人才(千人计划、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和具有先进管理思想、丰富管理经验人员等)及生物医药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聘用计划,加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和培育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的医药注册人才。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定制化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整合本地院校、部门政策资源,激发企业、院校和人才三方的积极性,实现院校学历教育和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无缝对接;用好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市“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对医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通过项目资助、外派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相关人才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优化留才软环境,强化“市人才新政20条”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实施“居无忧”“业无忧”“学无忧”“医无忧”四个“无忧政策包”,解决医药人才住房、家属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作者为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