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拉长短板,打牢文化传承根基

【连网】  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实际,补足短板,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所求所需,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永续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曾经讲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持“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深厚的共同基础,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因此在祖国大地厚植文化自信,是宣传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强烈需求。

解决“缺空间”。安静的阅读氛围在城市角落应该遍地开花,人民的阅读兴趣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持续激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格言在当代更需发扬,无论是走出求学人生阶段的年轻人,还是立足工作岗位多年的每一位普通人,都需要在宁静中将工作压力得以排解。在城市中布置更多的远离名利、远离喧嚣的城市书屋、书院、书吧、书角……每个家庭倡导布置一个读书思考的书房,都是当代人应当追求的生活理想。社会阅读缺空间,在文化城市建设和公共场所提升过程中就要注意配套空间,家庭缺空间,在书香家庭建设中注意多引导,共同营造一个能够让人淡泊名利以明志、远离喧嚣以致远的空间,让城市上空飘有书香味,那么我们的文化传承根基会更牢。

解决“缺耐心”。作为宣传部门应该持续加大宣传,提高认知。传统文化的积累,对个人而言是一个反复提炼的过程,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对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个长征的历程,因为历史有多长,我们的传承就有多长。社会要有耐心,个人学习更要有耐心,对社会而言,政府要多投入、更要有耐心,不论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搞科学研究,绝不会像投资经济建设一样,立马得到回报,十年栽树、百年育人的道理,在现实中还需要多咀嚼、回味,短期内想要立竿见影,无异于拔苗助长。对个人而言,不论是学习现代科学文化还是优秀传统文化,都需要重拾寒窗苦读的精神,都需要利用好个人碎片时间,毛泽东、习近平等党国家领导人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与发展者,都下足了功夫,达到了境界。

解决“缺氛围”。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过分地追求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负面思想,“读书无用论”就是在利益化的片面影响下而产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国学的传承上,更是存在这种错误认识。在这个比较重视产值和收入的时代,宣传部门必须在舆论上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崇知识分子、尊崇文人的良好氛围。同时,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小康,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粹传承上,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人们收藏国画、书法作品,参与戏剧、琴棋展演,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格局得到根本改善,但同时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市场培育迫在眉睫。多扶持国学社团、书院,在资金上支持、在媒体上关注;多引导开展传统活动,杜绝优秀传统文化虚、假、伪传承问题;多发掘地域特色,形成体系;多做到传统活动的坚守,在活动中加强组织力度、增加一些仪式感。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可以借助社会主义新思想、新媒体这股东风,为新时代增添发展新动力,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也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幸福。(徐正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