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城市期盼更多“阅读空间”

【连网】□ 徐黎一

昨日,《连云港日报》刊登了《市图书馆30个分馆建到居民家门口》的消息,称市图书馆已经在全市建立了30个分馆,将分馆建在居民家门口,方便居民借书、还书,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而此举将有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普遍化、均等化发展,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事实上,随着人们阅读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乐意走进图书馆,也期盼着城市里能够出现数量更多、类型不同的“阅读空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阅读时长为20.38分钟,10.2%的人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纸质阅读、电子阅读及有声阅读时长均持续增长。数据虽枯燥,但背后所说明的人们对于读书的热情,以及养成阅读习惯人群的数量猛增,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抑或对于一座城市的文明提升都是意义非凡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创造更多“阅读空间”就不仅仅需要图书馆建设越来越多的分馆,而且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做好这件事。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建设类似城市书房这样的“阅读空间”,这样的书房因其充满着人文关怀,提升读书的便利度而激活居民读书的热情。据了解,有很多“阅读空间”,居民只要刷身份证就可以方便地入内读书、借阅、归还,避免了到城市图书馆办卡、交押金的烦恼。同时,个性化的服务让书籍更易读、更好读。在书籍选择上,城市书房结合居民需求针对性地放置图书,让居民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捧而读之,读书的热情自然水涨船高。

政府应出台更多政策,鼓励更多文化创业者投身“阅读空间”的建设和运营。例如,合肥市去年将完成23个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并对外开放写入其政府工作报告,年初便启动城市“阅读空间”选址等前期工作,安排财政资金保障“阅读空间”的建设和运营。不仅如此,商业经营者也需转变“空间”运营的思路,紧密结合市场的刚性需求,也就是阅读需求,将阅读行为浸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咖啡店和茶吧的运营者可以让消费者喝咖啡时顺手翻开一本新书;又如酒店的运营者,可以让游客在入住酒店时发现大厅免费的图书馆,甚至能将没看完的书带回家,日后可以在同品牌的任意一家连锁店里归还;而很多的书店经营者也可将举办各类阅读分享、沙龙课、主题辩论等文化活动贯穿全年,以阅读为城市增添更多的人文魅力,而这就是越来越受城市人欢迎的“阅读+”为特征的新型社交空间。

城市期盼更多的“阅读空间”,它虽小,却可以支撑大未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