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守护好人生的第二张“身份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称一些不讲信用、欠钱不还的人为“老赖”,各地公共场合的大屏幕,经常会滚动播出这些失信人员名单,曝光那些失信的被执行人名单。诚信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也是公民的又一张“身份证”,每个人必须守护好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从内心深处敬畏法律,尊重诚信,让人性的光芒温暖彼此的世界。

守护好第二张“身份证”,方可拥有自由。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诚信,《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礼记》中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这些珍贵的论点,无不说明诚信的重要。然而,自古至今,对无信之人,还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批判和谴责上,没有一个硬性可操作的惩处标准。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推动了社会信用机制建设,诚信作为法治建设的配套机制,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违反诚信的人不仅受到道德的批判,还受到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换句话说,失信者在社会上将会寸步难行,担任公职的和企业高管要受到限制,失信者出行、购房、旅游、投资、招投标、市场准入、从业资质、授信等方面也要受到限制,真可谓“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喊“狼来了”的放羊娃之死、“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死一次次警示人们:在这个诚信当道、失去诚信就意味失去人生的国度里,只有诚信的人才拥有真正的自由。

守护好第二张“身份证”,方可守住根本。诚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国家的立国之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古训,道明了为人处世必须讲诚信,人际交往必须守诺言。《弟子规》用“凡出言、信先行,事非宜、勿轻诺”来劝谕人们要守诚信、践诺言。作为第一任老师,父母承担着“身教重于言教”的责任。凡事要么不许诺,许诺的事务必兑现,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像“曾子杀猪”那样言而有信。今天你欺骗了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他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不仅不信任你,还会对你、对别人言而无信,从而陷入“社会无信、人人自危”的恶性循环之中。“政府无信、权威不立。”在制度建设上,习近平承诺,要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牢牢抓住,善作善成,起“徙木立信”的作用,才能做其他的事情。在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时提出,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事实胜于雄辩。从“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到铁腕治腐,不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搞“见好就收”,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大国有大国的样子。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中国正从大国变成强国,政府的公信力逐步提升,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话语权。

守护好第二张“身份证”,方可做大格局。拥有诚信的人,将会终身受益,古今中外诚信之人功成名就的事例俯拾即是。北宋晏殊,十四岁被皇帝召见,因考试诚信,被赐“同进士出身”;后被任命为辅佐太子读书的官职,得知原因仅是“别人都在吃喝玩乐、只有他闭门读书”时,便解释因家贫而已,其诚信再次得到同僚赞誉和皇帝信任,官至宰相。华盛顿小时候不慎砍倒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他勇敢地承认了这件事,父亲称赞他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他后来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格局有多大,你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一个诚信的农民,眼里看到的不只是收成;一个诚信的商人,眼里看到的不只是盈亏;一个诚信的市民,眼里也不会盯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得道多助。诚信是最好的“通行证”,诚信之人所到之处,必然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必然有更多机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一个诚信的人,是可以成为任何人的人。(相庆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