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让“平民慈善”闪耀更加温暖的时代光辉

“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是身后8000多位注册志愿者!”5日,两年一次的“江苏慈善奖”颁奖现场,52岁的王德林坐着轮椅、用钢板支撑着身体,坚持上台捧起“最具爱心的慈善行为楷模”证书。当日,与他一同获得江苏慈善奖个人奖项的,还有14位“平民慈善家”,他们是当今公益慈善事业从“精英慈善”向“平民慈善”转变的缩影。           (9月6日《新华日报》)

“平民慈善”是民间慈善的统称,通俗说法就是“草根慈善”。在组织形式上,区别于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是一种独立的、自发的、完全来自民间,同时又接受政府、法律、社会监督与规范的慈善形式。 

平民慈善之光虽然微小,但已然照亮很多人的心。常州一位独居老人,因女儿去世伤心欲绝。创立常州第一支爱心志愿者服务队的王德林,协调多位志愿者轮流上门照顾,陪伴服务坚持了4年。老人去世后,志愿者们留下整整8万字的交接班记录。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加入,给平民慈善注入新鲜血液。75岁的王建荣,小小修鞋匠有颗大善心。老人从领奖台上走下后,怕自己行动慢影响别人,默默地坐到会场最后一排,正如他39年默默行善一般。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慈善不仅是人类道德行为的精神坐标,也是衡量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数。江苏是慈善大省,在连续四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选中,获评“慈善七星城市”和慈善百强城市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出台慈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慈善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慈善信托备案管理实施办法。这次,江苏省政府授予包括15名“行善凡人”在内的28家单位、27名个人和20个慈善项目“江苏慈善奖”称号,是在用省内最高规格,彰显慈善的重要作用,“平民慈善”之泉由此将更加喷涌而出。

平民慈善,以社会普及为落脚点,倡导“人人可慈善”的精神,这也是公益慈善最为根本的品格。1998年中华慈善总会在全国开展大规模抗洪赈灾活动,可以视作当代慈善事业植入民间社会的标志。2008年汶川地震慈善赈灾的全民性参与,持续推动了慈善在民间社会的成长。特别是,随着中国网络捐赠平台的发展,慈善越来越变得平民化,民众富有热情地参与扶贫济困、助学助医、抗击灾害等慈善活动。平民慈善,越来越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早在2013年,国内首份《中国网络捐赠研究报告》显示,已有5.6亿人次的中国网民参与了网络捐赠,其中近六成的参与者为“80后”,30元以下的小额捐赠是网络捐赠主流。2014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在没有大灾激发的情况下首次突破千亿,开创了我国常态化捐赠的新纪录。这些,都一再表明,很多企业和个人已树立起捐赠救济的观念,我国慈善事业拥有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

中国社科院《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认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以及相关配套法规在2016年度的密集出台,我国实现了慈善法制的完整塑造,中国慈善事业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时代。对于平民慈善而言,这是一大法制利好。在法治时代,推动平民慈善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面对和破解一些紧迫的现实问题。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突破文化心理障碍。以慈善免税为例,慈善捐赠免税是国际通行做法,以鼓励民众行善,降低慈善成本,推动慈善业发展。根据2008年2月国务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现在我国公益慈善者,多存在面子问题等文化心理障碍,主动要求免税尚未成为一种社会习惯。若申请捐赠免税能够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平民慈善当会迈进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平民慈善的行动与探索,都应在公开透明、在阳光下进行。比如,当下互联网募捐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互联网开始成为慈善组织与公众有效联结的载体。在网络生态下,如何确保慈善捐款的管理、使用的透明化,是公益慈善持续获得公众支持的重要基石。     (茅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