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农技服务少点“群发” 多点田间地头面对面

【连网】□ 王绪波

日前《连云港日报》报道,灌云县东王集镇新春村八组农民陈中余家种植的10亩水稻得了一种怪病,反复用药水稻却不见好转,水稻一片枯黄。陈中余去县城请教农业专家,可是每个专家都分析了不同的病因,有的说是叶枯病,有的说是病毒感染,开了不同的药,花了不少钱,但效果还是一点没有。

类似老陈的遭遇,每年到了农作物种植的关键时期或是收获季节时,常有出现。只不过发生问题的农作物品种会有不同,今年是水稻,去年可能是小麦,前年则是玉米、花生之类的。导致的后果也大同小异,不是几近绝收,就是铁定减产。分析成因,管理不当有之,种子问题有之,天气原因亦有之。

不论哪种作物,哪种原因,农户最后都遭受了一定的损失。辛苦了一季,换来如此结果,农户的心情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结果,怨谁?怨天,怨地,怨人?笔者认为,之所以这种歉收绝收的事情每年都会出现,与专业的农技服务欠缺有一定关系。

也许有人会说,农户自己管理不当,与农技服务有啥关系?诚然,出现减产、歉收的农户毕竟是少数,他们在管理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疏忽大意。就像报道中的老陈,他发现水稻稍有点枯叶,开始也没有引起重视,几天后原先枯黄的叶片纷纷死掉,才购买农药防治。

农作物哪个阶段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病虫害,又当如何防治?专业的农技服务人员应当是最清楚不过的。当然,农技服务人员会在集市集中宣传防治知识,也送过相应的资料到村里,抑或是短信群发过提醒信息。但这样就能确保每个农户都能知晓?未必!集中式地宣讲、送知识固然需要,但是离开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及时发现问题,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授咋防咋治,相信会更受农户欢迎。

把事情想在前,做在前,这才是心里真正装着老百姓,这也是一切工作制胜的法宝。这样的工作方法,不论是过去,还是在“互联网+”的今天,都是受欢迎的。有了这样的方法,避免买到假种子,遭遇极端天气更好应对,应该都不是难事。

专业农技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可能确实存在,但制约工作的更多是思想和惰性。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个乡镇能有几个村,一个县区能有多少个乡镇,到底能花多长时间?答案不难回答,难回答的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