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坐吃“扶贫饭”要不得

如今,在如火如荼的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地方出现的一些现象令人深思,部份贫困人口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脱贫意识不强,习惯于温饱靠救济,脱贫靠补贴,致富靠政府,缺乏自强精神和能力。一些贫困户怕苦怕难,举手之劳的事也不愿作,不想做,甚至少数人认为,国家为低收入农户发放财政补贴,机关干部为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

更有一些贫困老人,他们并非天灾人祸而受苦,也不是无依无靠。他们都有好几个子女,孩子们的生活还不错,不少都盖起了二三层的新楼房。然而,这些儿女不思赡养父母,而是和老人分家单过,一边是高楼房,一边是简陋、低矮、潮湿的小瓦房。这些儿女不以父母为贫困户为耻辱,反而为能得到政府的救济钱物而自喜。

相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火热的扶贫攻坚战和期盼群众早日脱贫的焦急心情,这些群众和家属的表现就显得比较“另类”。 “我要脱贫”异化为“要我脱贫”,助我脱贫变成我应该得到的“福利”。这种现象不仅令人担忧,同时也引人深思。

导致贫困的原因有多种,如地理、交通、资源、人文、年老体衰、长期患病等因素,这些原因造成的贫困,只要党和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就能如期实现。

坐吃“扶贫饭”,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加可怕。当“等靠要”成为依赖,当“没盼头”成为常态,当把扶贫物资、资金当成福利,当贫困群众成为脱贫攻坚的局外人和旁观者,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政策,效果也不会太好,甚至还会陷入“因穷而要,因要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实现脱贫致富,不可能“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就是说对困难群众的帮扶不能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改善精神上的贫瘠才是首要任务。脱贫攻坚,要让精神扶贫走在先,攻克坐吃“扶贫饭”贫困户的思想堡垒,才是扶贫攻坚的关键。

在扶贫攻坚战中,要将精神脱贫作为重中之重。应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引导贫困户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提升贫困户“攻坚克难”的决心,激发他们“主动脱贫”的意愿,下大功夫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只有各级政府和贫困户与全国脱贫攻坚步伐同频共振、齐头并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扶贫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扶贫攻坚战的进行曲才能更加嘹亮。(吴建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