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 王怀诗)日前,《苍梧晚报》报道了一则消息,家住赣榆区厉庄镇的张某因利用微信“谈情说爱”被对方诈骗数万元,发现上当受骗之后只好无奈地报警求助。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兴起,诸如此类的诈骗案件频发。虽然屡屡打击、提醒,但网络诈骗依然难以根除。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要想杜绝网络诈骗,重在做好安全预防。
近年来,诸如微信、QQ、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积攒了大量的用户群体,由于这些平台的社交关系相对开放,不法分子在对身份进行伪装之后,利用受害者的猎奇心理,趁机骗取对方钱财,这才有了我们时常听闻的不法分子又利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交友诈骗了,或又打着网络兼职的旗号诈骗了等网络诈骗犯罪案件。
而事实上,在每个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用户心里,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对网络诈骗的打击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为何还是有人铤而走险,还是有人遭受诈骗呢?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网络诈骗预防不到位有关系。就拿监管来说,虽然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看来,对网络诈骗的立法及其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依然使得定罪量刑等环节难以操作,不利于网络诈骗的控制与预防。
所以说,要想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诈骗,需要从立法完善、执法改善、技术加强、社会各方协调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政府部门和司法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和打击力度,加大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对于平台企业而言,既要从技术手段上,也要从人员设置上,加强对网络诈骗的防范;对于个人而言,应增强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尤其要做好个人信息保护,要多了解和关注网络诈骗手段,杜绝侥幸心理和贪小便宜的心理,万一上当受骗,应当妥善保存聊天记录等资料并尽快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