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网锐评

网络的“污”不应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常态

【连网】提起“污”字,大家已经并不陌生,小学生都把这个字当做口头禅来用了,针对互联网的“污”这个话题,也应该是大家值得不断商榷和讨论的话题。

现如今,庞大的网络和网民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已经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庞大规模,网络信息量空前庞大、广大网民空前繁杂、互联网的影响力更是空前高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已经突破7.5亿,互联网行业正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不断发展壮大。

相信大部分网民都希望我们的网络能够以健康的发展态势发展下去,可互联网纷繁复杂的网民因素,偏偏决定了互联网的纷繁复杂,网络的“污”真的就在所难免了。

在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一直在蕴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传统道德文化的不断延续和传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道德文化约束机制,譬如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八端之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做人的根本。

可是,互联网发展的“无约束”及“污”文化,让人感觉到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美德似乎正在被慢慢地颠覆,做人若是没有了道德约束,自我约束思想便彻底得到解放和自由,法律也无法约束心中所产生的无名躁动。孔子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恐怕也只能作为笑谈了。

那么网络的“污”究竟有哪些内容?何以会有它得以滋生的“土壤”,进而不断“生根发芽”,甚至可能“枝繁叶茂”?

哪些是“污”,其实不用多做解释,只要您是网民,网络的“污”真是随处可见。从视听的角度看“污”,网民一个念头的“污”,只要轻轻动动手指,想要的“污”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音等在你拥有的通讯工具屏幕上,立现眼前,并大量信息触类旁通。就算您不刻意去搜索“污”的内容,不经意间一些“网络信息”也会伴随着窗口跳动或是以“擦边”广告的形式不断诱导您的正常思路。

这些“污”文化的产生,迎合了部分网民猎奇思想的满足,找到了不断滋生的“土壤”,很多人在封闭的空间内上网,就算读了、听了、看了非健康内容,也并不会有人知道,助长了没有约束的“念头”不断增长,时间长了,成了习惯和自然,不知不觉中颠覆和侵蚀了原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有一些网站进行恶意炒作,负面性质的文章发四处传播,也可被认为网络的“污”,很多网民进行片面的个人主义的思想解读,误导大部分人跟风炒作,煽动普通网民的不满情绪,这也可以被认为网络的“污”。

网络病毒、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赌博等一些网络违法行为也在网络上四处张扬。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获取非法利益,损害他人利益,给整个网络带来安全隐患,更是网络“大污”。

网络的“污”文化影响到每一位网民,君子能够用“正义思想”建立坚固的心理“防火墙”,看淡社会万象和阴暗,永远保持理智;意志薄弱者可能就会成为“污”文化的奴隶甚至追随者,随波逐流进而推波助澜。

网络的“污”是新时代发展中所呈现的必然的历史现象,社会本是一个大染缸,有正义就必然会有邪恶,古人也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从辩证法的角度来想,它似乎又是合理的,“污”文化的产生也可能会成为现代人减轻生活压力的方式之一。但网络“污”文化,若是任其以不健康的发展态势发展下去,终究会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拦路虎、阻路石,我们应该寻找适当的方式对“污”说不。

小“污”虽可忍,大“污”必须整治。当务之急是面对互联网发展制定出相应法制和法规与之协调相应,并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网络监管机制,培养相应的网络管理队伍和网络治理人才,倡导全民对网络的“污”说不。

互联网宛如一把双刃剑,正如水之特性“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如水,人民如舟,因此,应该重视和不断提高全体网民素质。制度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唯有道德内涵才能坚定人的思想意志,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得到不断的发扬和延续,唯有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素养,才能从源头抑制“污”文化的增长势头。 (刘锦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