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网锐评

让无偿捐献器官家庭感受温暖

【连网】  (□ 袁春梅)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在港城已经开展多年,但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即便去年器官捐献者数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全年成功捐献者数量仍是个位数。我们一直在提倡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器官捐献事业中,那么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去关心这些家庭,给予捐献者家属适当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全世界需要紧急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数量与所捐献人体器官的数量比为20∶1,而我国每年仅有不到1%的患者能够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器官资源严重短缺,大多数人都在等待中失去了健康和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诚然在当下,很多人因为观念问题还不能接受器官捐献。相反,很多疾病家庭、意外伤害家庭,反倒能在最后的时候,做出离开人世之后捐献器官的决定。港城器官捐献者统计情况也显示,不少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家里经济状况都比较差。

虽说遗体(角膜)、器官捐献都是无偿自愿的,但是,对于这些家庭这样的勇气和善良,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给予适当的关怀。比如在患者离开人世进行器官捐献之后,我们能够进行逝后安葬,或者为患者家属免除一些医疗费用。这些器官捐献者的家人会感到欣慰,也有助于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器官捐献事业中来。

特别是针对角膜组织这一稀有资源,为了鼓励捐献者无私的人道主义精神,尤其是对那些在治疗中花费了巨额医疗费的捐献者,应该尽快成立专项救助基金,体现社会和政府对捐献者家属的回报和尊敬。

事实上,在外地一些城市,对于困难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家庭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已经开始了不同形式的尝试。困难捐献者家庭,可以获得红十字会在经济上的救助,在一些地方,还可以获得医疗、教育方面的政策倾斜。

目前,红十字会只是遗体(角膜)、器官捐献的登记机构,呼吁更多的人参与捐献,仅凭红十字会一己之力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一个科学、有序的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抚恤和救助制度的建立,还需要政府、财政、民政、教育等多部门的参与和支持。

当然,以自愿、无偿为原则的捐献一旦与钱沾边,往往要面对巨大的伦理压力,要防范一些可能出现的“为利而捐”的乱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