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填补环保数据造假法律空白

【连网】(胡月武)近日,据国家环保部专项督查发现,一些企业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等各类问题高达120个。在此之前,环保部公布的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情况也显示,存在问题的单位企业就有3119家,其中多家企业监测数据不真实甚至造假。

近年来,一些地方披露的空气质量数据,每每与公众的感受不匹配,有时候差异还很大,这与环保数据不可靠甚至造假不无关系。据媒体揭秘,目前环保数据造假手段主要有“偷梁换柱搞伪造、阴阳台账避监管、暗度陈仓注清水、虚假达标假记录、挪移点位避污染”等多种手法。而数据造假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又与相关法律存在空白有关,主要是存在监管空白点、没有具体的处罚金额标准、缺少调查取证等执法规范、行政处罚与拘留没有有效对接、刑事追究的范围相对狭窄等。

环保数据造假是寄生在环保领域的一颗“毒瘤”。监测数据不准确,不仅导致治理策略很难对路和错位,而且也在加重着“公地悲剧”的不断上演。一些专家学者为此开出了依法治理良方,主要包括:一要敢于执法,提高违法成本实现“不敢造假”。要在完善和细化相关罚款、拘留、民事侵权责任、刑事责任、行政处分等基础上,降低企业环保设备运行的经济成本、提高违法的法律成本和提高企业违法的投机成本。二要科技先行,加强信息公开实现“不能造假”。一些环保专家认为,打击环境信息失真,仅靠环保部门力量有限,还需加大企业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监督的力度,让环境监测在“阳光”下进行。三要形成合力,理顺管理体制实现“不想造假”。需要从上到下,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并把“考核谁、谁监测”变为“谁考核、谁监测”。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摆正政绩观,切实将环保上升为“一把手”工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