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家庭医生离我们还有多远

【连网】(胡笳 王影 王君  文/图)不用去医院排队,家庭医生主动上门服务。在医疗资源稀缺的今天,家庭医生成了不少被看病难所困患者的最大希望。如今,这一梦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近日,笔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目前,市区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率已经达到了32.3%,也就是说,3个人中就有1人已经开始享受到个性化的上门医疗服务。

1

那么,签约家庭医生究竟可享受哪些医疗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居民的需要?居民的反应又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在哪里?  

■ 量体裁衣 订制个性化家庭服务方案

在孔望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马善军是“家庭医生团队”的成员,每周他都要抽出几个下午,与他的医疗小组一起敲社区居民的房门,上门提供医疗服务。

“我们一共安排了家庭医生15名,以医院为依托,建立了8个‘医生+护士+医护工作人员’的家庭医生小组,为辖区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马善军告诉笔者。

在家庭医生签约管理办公室,忙碌的工作人员正挨家打电话,核实住户健康档案信息,并将信息一一录入电脑系统。隔壁柜子里则密密麻麻塞满了各色牛皮信封,贴着红色、黄色、黑色等各式标签。“贴红色标签的是高血压患者,黄色的则是糖尿病人群,黑色的则是危险群体,比如血糖较高临界糖尿病范畴,需要紧密关注的人群。”签约办公室负责人霍敏告诉笔者。不同的人群,他们关注的重点不同,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和重症精神病患者是焦点中的焦点。

笔者拿到了社区提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记录本》,注意到这一记录本根据签约居民的具体身体状况被划分成了11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包。最基础的初级功能包针对所有家庭提供了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中明确:提供健康评价两人次,提供血常规监测1人次,上门访视2次,安排主治以上医师提供面对面健康指导1次。

中级包10型则主要针对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家庭,在除12类45项基本公共服务外,还约定了诸多个性服务,比如:对空巢老人每月探望一次,将健康信息发送到指定的一名亲属手机上;在免费检查项目之外,每月享受免费血糖监测和骨密度、眼底检查各一次,并赠送血同型半胱氨酸监测一次。

■ 从陌生到熟悉 社区逐步普及家庭医生

一方山水小区的业主李岩,今年已经70多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老年病,加之腿脚不太灵便,儿女又不在身边,老人平时只能靠社区每年提供的服务来量量血压。

家庭医生签约后,李岩成了积极参与分子。几乎每天下午,签约办公室负责人霍敏都会在微信群收到她的信息。“我觉得挺好,自己不用出门,医生就能上门给你做健康体检,量量血压和血糖,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多了一条获得保健养生信息的渠道。”李岩说。

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李岩在小区内部建立了“家庭医生服务病友小组”,她担任组长,每天利用下午锻炼的时间,了解各家病友的身体状况,并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向负责该片区的家庭医生汇报和反映问题。社区还每月组织专门的健康常识培训,针对其用药情况,给予建议。“比如我血压在用药控制的情况下,连续三次测量都一直处于高血压状态,医生就建议我去人民医院挂号,重新换药控制了。”她说。

“值班医生根据值班表,在不值班的上午就要充当家庭医生的角色,上门为居民服务。主要是量量血压,问问近期的身体状况,从中发现一些病情的蛛丝马迹。”团队管理人汤锦红告诉笔者,有一次他们在上门坐诊的过程中,就意外发现一位老年患者面部蜡黄,一直喊着胃痛。“一测血压发现,高压90、低压60,血压低得不正常,就猜测可能有心梗。之后就紧急将病人送入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是突发大面积前壁心梗。”汤锦红说。

■ 需求与现实脱节 让家庭医生流于形式

虽然家庭医生制度受到了不少居民的欢迎,也确实带来了一定成效,但是,采访中,还是有不少居民对此并不理解。“很多居民一接电话就以为是广告传销直接挂电话,有的时候上门看诊,病人却不在家,只能吃闭门羹。有的居民则打来电话抱怨,一年都没见到医生一次面,让我们不少医生感到非常为难。”汤锦红说。

除此之外,很多居民急需的上门医疗服务,当前的家庭医生制度也难以实现。家住连云区的徐先生十多年前因工伤瘫痪在床,并伴有严重的肾结石等后遗症,时常需要静脉注射一些药品。以前徐先生一直通过请东方医院一位熟悉的医生上门帮他打针。但是,就在几年前,这项上门服务被国家出台的新规叫停了。无奈的徐先生只能在妻子和亲戚的帮助下,一点点挪下三楼,前往医院打针。

如今,家庭医生新制度出台,能否为诸如徐先生这样的病人提供上门治疗服务呢?走访中,笔者了解到,这一需求依然无法实现。“家庭医生目前的服务主要是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帮助病人提供健康评价、咨询、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评估等。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人和需要治疗的病人,则最好前往正规的三甲医院进行治疗。”马善军告诉笔者。这种上门打针的服务涉及“家庭病房”这一新概念,但是由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为了能够减少纠纷,这种服务就都被统一叫停了。

不只是急病重病不可以提供上门看诊服务,就连很多上门的家庭医生想要提供“上门跑腿送药”服务也受困于医保而难以实施。“很多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拿药困难,但是由于很多药品都是在医保范畴之内,需要本人凭医保卡购买,医生帮助取药则无法报销了。因此很多独居老人在思考一番后,还是放弃了让家庭医生提供送药服务。”马善军说。

■ 家庭医生向APP进军 或可24小时健康监测

除了一些居民的服务需求难以达成,当前摆在家庭医生面前最大的难题则是医生资源和服务人群数量的极度不平衡。

“我们所辖的两个社区五个村委会,总人口2.75万人,目前已经有3990户,共计10040位居民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签约了。”马善军告诉笔者,这10000多名签约人群中3100多人患高血压,900多人患糖尿病,重症精神病患者也有110多人。需重点关注的群体总数已经达到了4000多人,而孔望山社区仅仅能凑齐8个医疗小组。

这意味着,每个医疗小组每年要上门服务500位重症患者。其中,高血压患者要1年至少上门4次,帮助其测量血压,糖尿病患者更要每月上门为其测量一次血糖。“即使把医生劈开来用,也满足不了需求,加上经常出现的走空门现象,我们很多医生都是处在超负荷运转之中。有的医生因为平时工作连轴转,不得不申请退出。”马善军说。为此,他们与社区居委会积极配合,以小区为单位开展定点上门服务,但这也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

“如今,我们想到的办法就只有借助APP了。”马善军说,他们正在研发APP软件,在各个小区成立病友小组的基础上,并以小组为单位,对重症患者提供一对多的诊疗服务。“我们考虑向其中的重病独居老人推广可以随时佩戴的电子血压、血糖测量器械,不用医生在现场,随时可以通过远程终端收到设备不定时测量的数据结果,并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及时与病人沟通回馈其健康状况。尤其针对一些危重病的老年独居患者,安排专门值班医生实施24小时健康监控,时时关注数据,以电子设备为助手实现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的最大化。”马善军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