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呵护港城蓝,扬尘治理仍要加把劲

【连网】(李耀华 崔国华 周言)连日来,我国北方遭遇严重雾霾,北京还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不过,12月7日至8日,我市却始终保持特有的“港城蓝”。其原因除大气环流因素外,也得益于我市城管、城建、环保及公安等部门开展全市性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治理。我市重点实施了车辆密闭化智能化改造,加大了城区道路清扫以及建筑工地建立降尘制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市民工作生活环境。不过,要想呵护这份“港城蓝”,恐怕还得作出百倍的努力。全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及工程运输车辆“三化”管理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造成扬尘污染的因素仍未消除,除中心城区外,其他城区渣土车改造仍未完成,带泥上路车辆仍不时出现。

中心城区完成车辆“三化”改造

提及“港城蓝”影响因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厂矿“三废”及汽车尾气等。不过,目前我市厂矿早已迁出主城区,汽车尾气对市区影响显然也未达到足够的程度,而建筑工地扬尘问题和工程车辆道路抛撒显然是城市重要污染源。今年2月份,我市就已启动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治理专项行动,将管理目标锁定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房屋拆除等工地,而建筑垃圾和渣土运输处置环节也被同时列入。从执行情况看,各类工程工地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前重点实施的建筑垃圾处置企业和车辆资质化、密闭化、智能化的“三化”改造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作为中心城区的海州已完成全部249辆工程车的密闭化改造,而且这些车辆还全部安装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顶灯、统一标识、统一北斗定位、统一密闭安装,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建筑渣土运输车辆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地减少了乱抛撒、乱倾倒的现象。

尽管如此,城管部门在执法检查中仍发现有个别建设工地出入口没有硬化或硬化不达标、设施配备不全、没有专门管理人员和规章制度,仍有部分车辆有超载行为,导致上路时密闭板无法完全关闭,运输过程中存在跑冒滴漏现象。此外部分企业私自拆除或关闭车辆顶灯、车身标识不清甚至改装车辆。同时,夜间仍有部分车辆存在乱偷倒行为。今年6月份,市某工程公司在市开发区一重要路口倾倒渣土,被当场查获,执法人员责令其清理现场渣土并处以相应罚款。同样是在夜间,一些工程车辆对密闭车辆的上盖未予封闭即上路,与其白天运输行为大相径庭,这给环卫清扫带来很大难题,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扬尘污染。为此,相关执法人员不得不加大执法力度,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深入工地实施现场执法检查,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其他城区渣土车改造正在推进

不过,这种对工程渣土车辆的“三化”改造当前仅在海州区执行较好,赣榆城区和东部城区在这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尽管两城区在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及其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工程渣土车的改造方面仍显不足。赣榆区自今年5月份启动“三化”改造以来,相关单位已完成98辆工程车密闭化改造,剩余车辆改造目前已有所放缓,其原因是相关工作仍在协调中;与此同时,东部城区此项工作还在推进中,工程车的“三化”改造还未落实。尽管区城管、建设等部门也加大了执法力度,并规范所有进出工地工程车辆运输行为,但缺少了“三化”改造这一环,人们仍不免为可能带泥上路的车辆捏一把汗,毕竟这些泥土晒干以后就会成为新的扬尘。

另一个问题是,市区建筑垃圾车辆及企业智能终端监管系统虽然已完成设计并建设,但相关监控仅限于“小众”范围,如何扩大智能化监督的影响面仍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按照设想,该系统将首先在花果山大道一带进行试点,这将架起一张由城管、12345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各城管执法队伍、建筑工地、建筑垃圾处置企业、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在内的智能管理监督网络,通过车载卫星定位系统、遍布城区的城管高清监控摄像头、建筑工地安装的摄像设备等智能设施,监督建筑工地及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对建筑垃圾的处置是否合规合法。人们期待这种对工程运输车辆的网格化管理尽快上线,因为这将对根治扬尘污染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将在更大范围内被实时监控。

完善配套方能呵护“港城蓝”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省大气污染防治及全市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治理专项行动规定,我市还推进扬尘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整治,要求市区在建工地围挡率100%,施工现场道路硬化率100%,施工现场裸土覆盖或绿化率100%,确保道路清扫不产生二次扬尘污染。执勤交警也采取了必要措施,强化了工程车辆管理,对未按扬尘污染治理要求和未按相应标准运营的工程车辆,除严格查处超载、抛撒等违法行为外,还将给予扣分处理,直到清理出渣土运输市场。环卫系统还加大对城区道路降尘力度,对城区实行定路段、定车辆洒水降尘,确保道路清扫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扬尘污染。他们还根据季节变化,在保持现有洒水频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洒水频次,最大限度减少扬尘污染。目前,各区均已实行道路清扫保洁错时作业制,各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转运也将全部实现密闭化,生活垃圾清运撒漏等二次污染问题也得到初步解决。

有关人士也指出,尽管我市早在去年12月1日就已实施《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从严打击城市建筑垃圾运输和处置过程中的超载、偷倒、抛撒等问题,对建筑垃圾将实施规范管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筑垃圾必须有消纳场所。但时至今日,市区也未选定一处大容量建筑垃圾消纳场所,这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港城工地工程渣土基本均为海淤,不可能像其他城市那样可以直接作为绿化用土或作他用。以建设东路某大型工地为例,其工程全部完工将产生70万吨渣土,这么多的渣土如何消纳是个很大的问题。此外,既然中心城区都能在工程车“三化”改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他城区的工作推动应当可以借鉴。否则,同一城市步调不一致,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多了扬尘因素,要呵护“港城蓝”还真得费一番心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