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第一书记”的第一步是“下得去”

【连网】(许兵 江效斌)日前,《连云港日报》刊发新闻,自今年开始,我市将每两年从市、县(区)、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100名党员干部驻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100名农业科技专家到村开展驻片帮扶,以增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通过科技扶贫来增强村级经济实力。

应当说,此举当是贯彻落实中央相关通知精神的务实之举,对于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义重大。包括市委、市政府以及经济薄弱村所在的县乡干群在内,方方面面均对之寄予了相当高的期待。类似的做法,其实很多地方曾经搞过,有的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有的则不免流于形式乃至最后不了了之。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是省委、省政府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的最后一年。对照“一人不少、一户不落”的脱贫目标,我市目前还有13.8万贫困人口、92个经济薄弱村,时间紧,任务重。正是基于对实现“两个率先”全局的考量,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此次“双派”工作。

毋庸置疑,此次选派到村的“第一书记”,无一不是政治素质高、担当意识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的优秀党员干部。但相对“第一书记”的两年任职工作来讲,“下得去”只是第一步,如何“待得住”、“干得好”才更为关键。否则,仅凭奉献基层的决心和热情恐怕很难长久,遑论“双带双强”的功用发挥。

“第一书记”,不派则已,派了就要动真格。要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因村制宜选派合适的人选,并强化下去之后的跟踪服务、督查考核,杜绝“文件上见得到名字、村里看不到影子”的现象,用硬约束、硬考核明确“第一书记”的任职要求、任期目标,真正让选派干部“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身入同时还要情入、心入,更多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心实意了解群众需求,听取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疾苦,确保选派工作的作用最大化。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薄弱村的长期落后,除班子的软弱涣散之外,缺乏富民产业往往也是个重要原因。作为“第一书记”个人而言,当牢记富民强村的第一使命、强化基层党建的第一责任,在调动后方单位资源送钱送物之外,扑下身子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帮助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从最急、最难的民生实事做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让经济薄弱村尽快实现“旧貌变新颜”。

让我们期待“第一书记”们,在最基层最接地气的岗位上,能有一番实实在在惠民的大作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