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彪悍“酒场文化”如何才能收敛?

【连网】前段时间,有“冰桶挑战”,激发了全世界人们的公益心,而最近,一项“喝白酒挑战”也在国内火爆开场。从本月20日起,“二斤哥”和“三斤哥”,一直到“五斤哥”,相继在网上曝出豪饮2斤、3斤白酒的视频,引众多网友关注,而就在近日,家住徐州的“六斤哥”也横空出世,其豪饮场面触目惊心,令人咋舌。

众所周知,酒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可否认的,时下许多地方盛行的酒文化,即饮酒、劝酒的习惯和规则,实在是存在诸多弊端,在害己害人的同时,也带坏了社会风气。在此,医生和律师呼吁,应当终止这种不良的拼酒比赛。

较劲“拼酒”折射市侩气

“以酒待客”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已成为一种风俗,而追溯中国酒文化,无论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苏轼的“把酒问青天”,还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饱含着善意、诗意与浪漫;甚至鲁迅也对酒文化很推崇,在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他就将酒视作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介质,而远非用以消除疲乏、排遣情绪的一般液体。

但时至今日,不少人却把标榜酒量的高低作为饮酒乐趣,酒文化俨然变了味。一如时下正在全国各地兴起的“拼酒大赛”,这些人除了冒着健康风险,炫耀“海量”之外,基本无任何值得称道的社会价值可言。家住西小区的王女士还注意到,不少“豪饮者”还是在周围人的怂恿下做出的这等危险行为。“五斤哥”和“六斤哥”就受到怂恿———他们的朋友当场拍下几千元钱,说他喝完即可拿走,于是他们禁不住诱惑,或出于“逞能”,做出以上令人咋舌的“豪饮”场面。

“拼酒有助于活跃气氛,增进感情,但这样的拼酒,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他们被酒精冲昏了头脑,只剩下酒酣耳热后的不理智,不清醒。”王女士直白地说,那些怂恿者更是难辞其咎,拿白酒当白开水喝,本来就危险,还煽风点火,生怕事情闹不大,没有多少道义可言,倒显出不少粗鄙庸俗的市侩气,不值得提倡。

劝酒风气更是害人不浅

“拼酒”在一定程度上,还利于沟通感情,但“劝酒”就会随时割裂感情,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强人所难,惹人厌恶,甚至造成身体伤害。一句广泛流传的谚语很骇人听闻:“感情铁不铁?铁!那就不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深?深!那就不怕打吊针。”这种不计后果的劝酒令,实在令人望而生畏。

笔者在朋友圈随机询问了10个好友,无一不对酒场文化深恶痛绝,大吐苦水,尤其对“被劝酒”共鸣深刻。实际上,笔者也是一位“受害者”,每次碰上酒席,一说自己是徐州人,就被人默认酒量惊人,成为猛灌对象———他们全然将你各种实打实的借口回避。有一次,笔者去往某地采访,对方径直用分酒器大小的酒壶倒了三壶酒,目测有1斤多。然后劝酒词来了:我们这边习俗,连续喝三杯,再开始一轮一轮地敬酒。笔者言称酒量不济,对方偏说:不干了就是不给面子。最后笔者实在挨不住劝,喝得不省人事,还耽误了次日工作,得不偿失。

一位同样饱受“劝酒”之害的李先生说,劝酒时,对方初衷是好的,热情好客,故而又不能表现出嫌恶心理,以致不少人“沉湎”其中,随波逐流,或明知其害而又硬着头皮上。最重要的是,不能喝酒的人也要被“绑架”其中,干吃哑巴亏。慢慢地,“劝酒”就从一种“友好行为”演变成了“面子工程”的牺牲品。“适度劝酒还行,过度劝酒实在不可取。”

劝酒致死或负刑事责任

毋庸置疑,过量饮酒有害健康,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在当今,酒已经成了威胁健康和生命的一大杀手。即便大家都知道这常识,可每天“醉驾出事”、“劝酒致死”的新闻仍屡见不鲜。据业内人士称,劝酒致死或负相关民事责任,情形严重者,或还需要负刑事责任。

据华强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强介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民由于过错(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我们不能杜绝劝酒行为,只能规劝要适当,不损害对方身体健康。如果劝酒造成对方神志不清或出现其他问题,那么,劝酒者就要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其安全,比如将醉酒者护送回家等。”不顾后果地进行劝酒,造成他人健康受损,又没有履行后续保障义务,就要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当然,劝酒的程度与履行义务的程度,决定了劝酒者要负多大的责任。前年,我市墟沟出现首例劝酒致人事故案,劝酒者负担了10%的责任。“因为被劝酒者通常是成年人,本身具备辨别能力和自主行为,所以,自己应承担相应的主要责任。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还要根据不同情形作出判断。情形恶劣的,需要负刑事责任。”李强说,被劝酒者要勇于说“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