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几十载“港城媒体梦” 用“纸面”与“光影”为新时代“著史存说”

1985年5月1日的《连云港报》头版,报道了这么一则消息:连云港电视台成立。这算是港城两家主流媒体的第一次“见面”——在几十年的难忘岁月中,《连云港日报》经历了创业、停刊、复刊的过程。市电视台自建立后,技术不断升级,业态不断壮大。可以说,港城媒体事业发展史,是一代代媒体从业者薪火相传的创业史、奋斗史。

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无数人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新闻事业。无论是筚路蓝缕的老新闻人,还是新加入媒体事业的新生代,他们都成为港城新闻媒体岗位上的光荣一分子。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凡有新闻的地方,都有港城新闻人的身影,也直观见证和记录了港城四十余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点点滴滴。

改革开放后 《连云港报》迎来发展“新机遇”

△1973年,连云港报社全体职工合影。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市委决定创办新海连市报,编采人员从我们宣传部和《淮北盐工报》抽调!宣传部抽调王焕章、张学贤、李训敦和闵次章同志。”1958年2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绍云到宣传部宣布。作为当时市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已年逾八旬的张学贤,在回忆起这段故事时,还是掩不住兴奋。

在家中,站在《连云港报》首任总编辑杜庚为他题写的“求实”面前,张学贤精神矍铄,面孔上洋溢着自豪,“我为我参与了《连云港日报》的创刊感到骄傲。但没几年,就迎来特殊时期。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迎来了新生。”诚如斯言,百废待兴之际,市委决定《连云港报》复刊,调张学贤和杨锦涛负责复刊准备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紧张准备,1979年3月,《连云港报》正式复刊,开始为周二刊,四开四版。

报纸复刊了,但面临的难题还很多。张学贤掰着手指头说道:“采编人员少、经费短缺、设备陈旧,这些严重阻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于是,老一辈报人打响了一场“复刊”攻坚战。开始时,人手主要是从厂矿企业选调。而在报社老记者丁原纯记忆中,1984年,连云港还爆发了个大新闻:日报社公开招聘10名记者编辑。当时,丁原纯刚从黑龙江调过来,在车辆厂搞销售工作,听到这一消息,为之所动,前来应聘。“当时报社还位于新浦陇西路,走进去,看到狭窄院子里摆着一张长条桌,很多人在排着队登记。”经过一段时期努力,报社采编人员扩展到20多人,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虽说报社是大家心中的理想之地,但当时的工作条件却十分简陋。“且不说当时办公设备简陋,就连食堂、宿舍也没有。”报社老报人刘安仁最近刚刚去世,但他的回忆文章中却留下了对报社刻骨铭心的记忆:“吃,是去邻近的公安局食堂交搭伙费就餐;住嘛,每天夜里,笔耕完毕,扫净办公室陈旧的地板,铺上草垫席子被褥,那就是美美的单间通铺!”而后,报社印刷厂腾出一间办公室,作为单身记者编辑的临时宿舍,但每到夜晚,宿舍对面的铸字车间大排风扇就会发出高分贝噪音,这成为不少编辑记者的深刻记忆。

当时,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拂而至,报社急需解放思想,寻求更大的发展潜力。1984年,报社破天荒成立了广告经营部,并配上专车。这期间还发生了个小插曲,据张学贤回忆,当时,在省委党校学习的市妇联主任赵亦民捎来一封信给他,细看才知道是一位曾在连云港工作过的老领导写来的。大意是:寄来的《连云港报》收到了,质量尚好,但市委机关报不宜刊登广告,希慎重处理。这封信给报社同仁带去不少压力,但经过报社党组讨论,还是决定顺应社会潮流。从此,报社的广告业务才算真正起步,效益逐步攀升。1983年收入2万余元,1988年达到了88万元,报纸发行量也不断增多。到了1991年,报纸改为周七刊,报名改为《连云港日报》,并由书法家武中奇题写报名。

报社迎来“黄金发展期”。2000年,作为港城人民自己的都市报,《苍梧晚报》终于和市民们见面了。时任市委书记王国生写下了“‘飞’入寻常百姓家——代《苍梧晚报》发刊词”,表示这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喜事,不仅港城新增了一块舆论阵地,市民也多了一道精神“盛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港城人民的电视广播“情结”

△1985年,谷牧来连视察,促成连云港报纸、广播、电视三家媒体记者首次合影。

“从80年代过来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电视情结。”在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龚来宝看来,能亲身参与筹划组建本地人的电视台,由衷自豪。1985年5月1日,随着“连云港电视台”一声呼号,港城人有了自己的电视节目。那时,连云港新闻的收视率丝毫不亚于央视的《新闻联播》,成了港城人了解政治、经济大事的重要窗口。那年月播出的电视剧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局面,创造了今天都无法比拟的超高收视率。

那么,作为新潮的立体媒体,当时电视台的办台条件又如何呢?作为电视台的第一代新闻主播,赵云山记忆深刻,“记得当时市商业局局长杨书恒到我们台做电视讲话,演播室简陋的工作条件令他感叹。”赵云山当即决定特批一块地毯,使他们狭小的演播室能够隔音;在计划经济余势未了的年代里,一块化纤地毯的珍贵性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演播室的背景采用的是当时被认作奢侈品的绿色百叶窗帘。一块小小的木板上写上“连云港新闻”字样,用两根细绳悬挂,作为他们口播新闻的栏目标志。

让不少老一辈电视台新闻人记忆犹新的是,演播室里六至七盏每盏1千瓦以上的碘钨灯,每逢夏日尽数点亮,烤得人汗流浃背,头晕目眩,就像蒸桑拿一样。那年月,对他们来说,冷光源、字幕机,是那样的陌生。碰到内容多的稿子或领导人讲话,只好徒手抄成一张张纸,置于摄像机前,一个人用手不断变换纸张内容。

市广播电视局原局长戴国邦,虽然已故,但给不少电视台老前辈留下深刻印象。在职期间,戴国邦很关心一线职工——在锦屏山、孔望山两个发射台执勤的职工和终日奔忙在采访第一线的编辑、记者。原来,当时电视台并没有先进电子传输设备,节目录制完后,需将素材送到锦屏山和孔望山的两个发射台。当时人手不够,很多编辑记者都亲身参与过“送素材上山”。时任新闻部主任的孙仁广就是其中之一,“每次送完素材后,大家都汗流浃背,真正是‘翻山越岭’跑出的电视新闻。”

在改革开放蓬勃兴起的春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传播效果也逐步提高。1989年,电视台购进了第一辆三讯道的模拟电视台转播车,当时整个江苏省也只有三家。在转播车改装完成后,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提高了。同年5月1日,连云港广播电台开通调频立体声广播,收听效果更清晰。1996年11月,连云港电视台新建播控中心,播出由人工操作变为自动控制。“当时真的是很大进步,因为实现了全天19个小时全部采用直播的方式,服务经济、贴近生活、亲近自然。”在连云港经济广播电台工作了20年的田方称。

1995年12月底,连云港经济广播电台成立,也是市广播电视局改革的试点,新一轮改革从此开始。“那会儿没有电梯,我们经常爬到8楼直播室,再爬到15楼去开发射机,然后再回8楼直播。办公室24小时经常灯火通明。”田方回忆道。

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媒体人辛苦奋斗中,港城媒体愈发壮大。回想改革开放以来的媒体发展,目前在《苍梧晚报》小记者中心担任副主任的涂丽丽很有感触。在她的家里,珍藏着很多老照片,都是她父亲保留下来的。其中,有一张拍摄于1985年的老照片。当时,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谷牧,来到连云港视察,这张照片也是连云港报纸、广播、电视三家媒体记者的首次合影,其中扛着摄像机的就是她的父亲涂伶禄。“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很忙碌。经常两三天不睡觉,有时候还要跑到山里。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今天我也在从事媒体工作,把老一辈对新闻理想的追求传承下去。”涂丽丽说。

全媒体矩阵时代 用不断创新赢得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港城媒体人不改初心,依然薪火相传——连云港日报社相继推出“新西游记”“沿海万里行”“青年记者住农家”等大型新闻报道。连云港电视台则推出了《第一民生》《新闻女生帮》等一批立足本土、个性鲜明的新节目。在去年的抗疫防疫行动中,新闻人更展现了无所畏惧的职业本色,彰显了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责任与担当,为港城夺取抗击疫情与复工复产双胜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他们在新闻报道中,把握时代脉搏,彰显公平正义,记录社会点滴,镌刻出责任和担当。

到了新时期,传统媒体转型融合势在必行。2013年12月26日,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挂牌成立。现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社长的苏中保称:“经过几十年发展,报业已跨过以广告和发行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市场经济环境下,集团化的体制改革、品牌化经营刻不容缓。”此后,报社牢牢守好新闻宣传和产业经营两条主线,不断深入实施移动优先、内容为王、人才强社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建设,突出抓好“新闻宣传、媒体融合、产业转型、人才培养、党的建设”五大重点任务,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经过7年“积淀”,集团已形成以广告为支柱、以发行为龙头、以多元经营为补充的产业格局,拥有广告、发行、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等多家经营实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不断凸显。

报业的体制改革,也激活了媒介转型升级与融合,实现了数字化,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如今,连云港报业集团通过探索建立全媒体指挥平台,打造集团融媒体运行中枢,实现资源聚合共享。坚持移动优先,重点打造以“连云港发布”为龙头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增强了短视频、H5、VR等新媒体产品供给——2017年组织的“一带一路有个我”大型全媒体行动,就是一次将“全媒体矩阵”高效运用的“新闻战役”。

这次行动,在策、采、编、播等环节中,采用了网络先行、移动优先,掌上直播、H5、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五位一体融合报道。通过36组报道,讲述了42个在“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的连云港人的精彩故事,展现了连云港人在他乡的成就、责任和担当,彰显了港城媒体在新时代通过机制改革和媒体融合所焕发出的生机,取得巨大社会反响。

随着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电视台也从单一的新闻播报,慢慢演变为集各种时政民生新闻、文艺娱乐节目等为一体的多业态综合媒体平台。集团化体制改革后,更是活力迸发——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成立后,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组建资讯频道、运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项目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尝试,促进融合新兴媒体,实现多元化发展。

他们先后承担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启用仪式连、沪两地双向卫星视频连线直播;还顺势而为、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广电文化产业——立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伊犁州少数民族影视剧译制中心等共同签署《中哈四方“一带一路”新闻传播与文化产业国际协作体合作协议》,搭建起中哈两国四方新闻传播合作新平台;联办中哈吉“三国七市”迎新年晚会,进一步树立和展示良好的对外形象……“自诞生以来,我们就矢志不移;对外积极传递‘连云港声音’,展示‘连云港形象’。”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高兰军表示。

时至今日,港城一代代新闻人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一曲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华彩乐章。他们将一如既往坚守媒体责任,创新内容生产,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不断用“纸面”与“光影”,为新时代“著史存说”。(张晨晨 史贽仁)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