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城高等教育: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清晨,当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喷薄而出,伫立在黄海之滨的连云港,迎来了第一缕阳光。在党的领导下,这片走出过朱自清、沈云沛等教育家的土地上,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让众多学子以知识改变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1979年,我市第一所高等学校——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连云港分校(后更名为连云港开放大学)成立;1983年,我市第一所服务本市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学校——连云港市职业大学(后更名为连云港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1985年,苏北第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淮海大学(现为江苏海洋大学)创办;2000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2013年,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迁址连云港;2015年,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成立;2019年,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高等教育在港城大地上茁壮发展,次第开花。

 

求贤若渴 港城第一所高等院校顺势而生

1979年元旦刚过,36岁的朱万荣正在猴嘴中学给学生上课。他并没有想到,一纸调令已经静静地躺在桌上等着他,他将成为连云港市最早成立的地方高等学校———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连云港分校的筹建者之一。

“那个时候,刚刚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也刚刚开始,人们对知识特别渴求,学习欲望强烈。当时电大的筹建班子只有3个人,一位是时任教育局局长姜泽澄,一位是负责行政管理的张秉茂,还有组织教学工作的我。”朱万荣回忆道。

当时,电大在解放路老教育局所在位置,只有两排平房作为办公地点,既没有教室,也没有宿舍。第一届学生主要是成人在职人员,在各单位设立教学点,进行授课。“那时每个单位都设有教育科,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立专业课,我们那时候有20多个教学点,第一届就有近2000名学生。”朱万荣说。经过电大3年培养以后,第一届毕业生在文化、技术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大多数人都成为单位骨干,部分人走上领导岗位。“我们当时的目标是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翻开朱万荣的相册,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记录着电大的发展历程。一张有着“电大八三级经济类毕业答辩”横幅的照片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这是1986年5月1日轻工局业余班毕业答辩现场,朱万荣当时任市电大教学处主任。“那时各个单位对会计、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非常需求,我们就在1983年开设了经济类专业。可以说,当时的电大为连云港的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是当年连云港的‘最高学府’。”

 

一路高歌 从苏北第一高校到江苏海洋大学

对于坐落在苍梧路上的江苏海洋大学,不少老港城人会以“淮大”来称呼它。1985年,当这座学校刚刚创办时,是苏北第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叫淮海大学,也是连云港第一所本科院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为淮海大学题写了校名。

“这就是当年的毕业证,用淮海大学的名号也就这一次,绝版。”淮海大学首届毕业生,如今在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阎红燕老师拿出两张老旧的证书。“淮海大学第一届学生都是各高校委托培养的,所以我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分别来自两所不同高校。绿色封底的学位证是南京大学曲钦岳校长的签章,红色封底的毕业证是淮大颁发的。”

1985年秋季,淮海大学(筹)招收的首批12个专业324名本科生,放到了对口支援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2所高校进行委托培养。后来,受当时学校规模等条件限制,1989年,原国家教委在筹建淮海大学的基础上批准正式建立淮海工学院。从第二届毕业生开始,毕业证上的大学名就变成了淮海工学院。

当年的淮海大学是从一片荒滩起步的——没有教室、没有师资。刚筹建的淮海大学采取的是“改革开放”的办学思路:不等政府拨款建好校舍后再招生,而是边筹建边招生。

“我是从苏州大学毕业的,算得上咱们学校第一批教师。”杨雪英现任江苏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她回忆起往事,仿佛历历在目。“我是毕业后主动支援苏北建设过来的,当时我一个人坐了近两天的火车,下了火车又转汽车,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还下着小雨。”当时淮大周围都是农田、盐碱滩、芦苇荡,仿佛到了乡下。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荒滩上建起的一所高校,从无到有,一路高歌猛进,茁壮成长起来。1993年7月1日,淮海工学院拥有了独立进行本科生培养的完整资格。随后,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9年,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扎根淮海、面向黄海、辐射沿海、走向深海’为服务定位,着力构建‘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的学科体系,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应用研究为重点,积极融入‘数字海洋—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建设,聚焦连云港市‘三新一高’产业发展需求,提升海洋高等教育对海洋强国战略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为办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江苏海洋大学校长宁晓明踌躇满志。

如今的江苏海洋大学,目前占地2184.87亩,有教职工16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0000余名。学校下设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等19个学院,开设68个本科专业,专业门类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农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目前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江苏省“十三五”品牌专业、10个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江苏省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

百花齐放 高等教育进入高质发展新时代

在港城主城区东部,坐落在高新区的教育资源集中区已初具规模。从电大的“一枝独秀”到多所高校的“百花齐放”,如今我市已拥有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6万余人,每年有一万多名毕业生。港城高等教育迎来了高质发展的新时代。

1998年,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与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连云港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筹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正式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采取以分校区、半紧密型合作模式,建办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占地近千亩,全日制在校生近1万人,其中本科生1400余人。现有教职工527人,专任教师419人,其中正高职称52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7%;现有博士1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8.46%。学校现有9个二级学院,共设43个专业,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招收本科生专业13个,初步形成了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主要特色,以文化艺术、旅游管理等为区域性优势专业群的专业格局。

2013年6月6日,教育部下发批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正式迁址连云港市新海新区办学。学院设有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部、护理学部、药学部、康复医学部、人文管理学部等12个教学机构,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业带头人;现已建有30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同时共享南京医科大学25所附属医院的教学资源。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04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53人;自有教职工36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5%以上。如今,康达学院积极探索特色办学之路,结合港城地方特色,发挥医学教育的优势,带动并提升连云港地区医院整体医疗、科研、健康水平的发展,形成科教研互促、教学相长的良好发展格局。

随着连云港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城市,我市不断加大“留学连云港”宣传推介力度,推进在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辐射地区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到目前为止,先后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600余名留学生在港城学习生活。

薪火相传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当好“接力手”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党史知识,讲述波澜壮阔的党史故事,引导广大学子学习身边典型,问入党初心,当好“薪火接力手”。

江苏海洋大学组织百支青年学生团队开展“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百年记忆”的百日寻访家乡革命纪念馆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从家乡“心灵再出发”,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乡情怀。大一到大三的近千名青年学生,按照自愿就近原则,组建了近百支寻访队伍,利用寒假时间奔赴各地寻访家乡革命纪念馆,先后到井冈山革命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塔、周恩来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碑、太仓革命烈士馆等50余家纪念馆“打卡”现场学习,足迹遍布江苏、江西、四川等11个省份的30多个地级市。

“此次回到家乡开展寻访活动,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在想,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我想,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应该是我们前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魏威说。

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青春向党奋斗强国”主题团日活动正在举行。团委副书记王腾分享了“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团课,不仅生动诠释了抗日山英烈的革命精神,更让大家接受了鲜活的思想洗礼,进一步坚定了坚守信仰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我们要传承革命先辈留下来的精神,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不断鞭策自我,砥砺前行,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9级康复1班李承一同学说。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曾是‘海赣沭灌’地区的最高学府、教师摇篮,也是这一地区早期党组织诞生地和革命活动基地……”在连云港师专,青年学习社宣讲团成员吕思益正在讲解学校的历史。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连云港师专始终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红色经典中汲取力量,在全校掀起了读党史、学党史热潮。红色社团青年学习社成员积极发挥师范专业优势,进小学、社区开展党史故事宣讲和红色书籍阅读辅导活动;校图书馆志愿者团队开展“百年校史百书阅读”活动,阅读推介红色经典书籍。学校还为师生开出“红色阅读书单”,引领广大师生从红色书籍中汲取力量,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理想信念的坚守者。

“我市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为书写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答卷,市委教育工委将党史学习教育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充分融合,列出党史学习教育百件‘办实事’清单,注重用好党史学习‘教科书’,突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育好人’,党史学习教育做出了鲜明的‘教育特色’。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引导高校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陈中说。(庄婷婷 史贽仁)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