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年改变港口面貌”打响港口建设大会战

针对港口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1973年,周恩来总理向全国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连云港港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全市人民在省委、市委的直接领导下,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和干扰,千方百计支援建港,以“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争贡献”的精神,打响了港口建设大会战,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对改革的春潮,连云港港激流勇进,开展调整改革,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以扎实的科研成果,成功摘掉了“不能建设深水大港”的帽子。

  从1974年建成连云港港第一个万吨级深水泊位——煤炭码头,到开辟庙岭、墟沟新港区,逐渐形成“一体两翼”的港区格局、30万吨级航道建成投用,成为连接太平洋沿岸与中亚地区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连云港港“世界名港”的蓝图逐渐变成现实。

■ 建设“世界名港”设想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连云港港(不包括灌河口的陈家港、燕尾港两个码头的泊位)共有生产性码头2座5个泊位。这5个泊位技术状况差、规模小、不配套,综合通过能力低,每年虽然勉强完成200万吨左右的吞吐量,但与与日俱增的陇海铁路沿线内外进出口物资显然不相适应。

  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在当年召开的国务院港口工作会议上,确定连云港港自“四五”期间后2年起,除应抓紧完成续建的万吨级煤码头外,还要把原港区的两个码头改造、扩建成4个万吨级、2个5000吨级杂货泊位以及新建外轮航修站等,扩大港口吞吐量,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顽强拼搏4个寒暑,在连云港港务局的带领下,全港新建万吨级泊位5个,改建5000吨级泊位两个,改扩建港口铁路18.7公里,仓库、货场、外轮航修站、有线通讯枢纽等配套设施全部如期建成。供电、供水、道路、职工医院、住宅区等生活配套设施日益完善。2万吨级左右的船舶可以满载进出港口,港口吞吐量从1973年的244万吨增加到1977年的431万吨,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连云港港寻求更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7年,新华社记者廖原来、通讯员沈召平在内参上发表了《连云港港口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报道。9月1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作了重要批示:这个港口大有前途、大有希望,应当十分热心建设好这个港口,要建设更多更大泊位的深水码头……我想只要领导政治挂帅,又能充分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终究可以把连云港建设成一个很好,甚至可以与世界现代化名港媲美的港口。

  当年1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来到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说:“中央考虑要大闹连云港,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中打中闹,而是大打大闹。江苏省对连云港的建设气魄很大,要建成5万、10万吨级码头,要大搞,还要把铁路大桥搬去连接东西连岛。”


■ 连云港港建设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工程

197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为了贯彻中央领导关于建设连云港的指示精神,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交通部在北京召开了“连云港港口建设规划座谈会”。会议提出“连云港港的建设应向综合性、专业化码头方向发展。”

  会议对连云港总的设想是:从长远着眼,应以连云港港为中心,北起岚山头,南至灌河口,统一纳入连云港总体建设规划,分期分批逐步将其建设成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拥有先进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深水大港的港口城市。

  1978年4月14日,在经过多次缜密的科研调查后,江苏省革委会和交通部向国务院联合上报了《关于连云港港口建设规划的报告》。报告提出了这样的设想:从连云港港修建一条长6700米的海堤与西连岛相连,这样不仅可以防浪、挡沙,还可以利用港池、航道挖泥,围海造地15平方公里,并可形成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港池,可以布置各种码头泊位100个左右,年吞吐能力约1亿吨。为了扩大港口的集疏运能力,除相应建设铁路外,“拟按统一水深,首先疏通盐河,进一步修建徐海运河,使连云港港有1至2条内河水道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接,并贯通长江水网。远景还可以修建连云港至郑州、西安的高速公路。这样,连云港港将成为一个江海衔接、水陆联运、四通八达的大型运输枢纽港。”

  《报告》提出了分两步实施的设想,第一步是从1978年到1985年,目标是建成庙岭港区;建成西大堤,并大面积填海造陆;建成2万吨级和5万吨级的煤炭专业泊位各一个,形成1000万吨装船能力;建成深水泊位14个,新增吞吐能力2500万吨。第二步从1986年开始到20世纪末,建成连岛港区,实现规划目标。

  此后,李先念副主席和康世恩副总理接见并听取了港口建设规划的汇报,再次肯定了加快连云港港口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后经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局及江苏、连云港等相关人员讨论研究,明确了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一个大港,原则上同意建设庙岭西大堤,在回淤研究和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开辟庙岭新港区。并根据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原则,初步确定1985年的港口吞吐能力为2000万吨。

  会后,交通部和江苏省革委会根据国家计委专门会议精神,对原报告作了修改和补充,于1978年6月14日联合正式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委上报了《关于连云港港口建设规划的报告》,一幅港口建设的宏伟蓝图终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同年8月份,连云港港口建设被中央确定为今后8年国家新建和续建的120个大型项目之一,是国家重点工程。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建港指挥部”的基础上,组建“连云港建设指挥部”,对整个工程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由交通部副部长陶琦兼任总指挥。


■ 科技创新为开建深水码头扫清障碍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直接领导下,中共连云港市委和全市人民纷纷行动起来,以各种形式大力参与港口建设。宏伟的港口建设蓝图,大大激发了连云港人民的革命干劲,各种阻碍港口发展的禁区被打破,港口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一个走向世界的国际性港口已逐步展示在世人面前。

  1986年12月4日,对港口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连云港庙岭一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投入生产。这标志着连云港港跳出了由外国人开辟的老港区,依靠自己的双手拉开了建设现代化新港区的序幕,并打了一个漂亮的前哨战。它的投产,亦代表着连云港港进军深水大港又迈进了一步。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艰辛画出难。”1984年4月,连云港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自此,连云港港勇于创新、敢于探索,虽历经波折和低谷,但经过一系列思想解放、改革实践、高效建设、扩大开放,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内外贸综合性港口。随着深水大港规划的快速重启,从庙岭起飞,港口相继完成国家“六五”“七五”重点工程。1993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堤的拦海西大堤完工,通过连接连岛与陆地,使港口形成30平方公里的港池,可供建设上百个泊位,为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性深水大港提供了绝好条件。至1993年底,港口共拥有岸线5525米,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最大等级5万吨级。

  在西大堤建设过程中,许多老工人、老技术专家对回淤这一技术难题仍刻骨铭心。“一开始,建拦海大堤用的还是传统人工挖淤填石的做法,但连云港港的淤泥很厚,一天的时间根本挖不到底部。经常是白天挖八九米深,晚上一阵风浪就回淤六七米,有时风浪大,第一天挖的坑,到第二天就找不着了。”港口控股集团高级工程师高兆福回忆道,“当时我就想找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解决,港口的码头建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连云港港口的建设速度必然会随之加快。”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个春夏秋冬无数次的失败,经过试验技术人员在泥浆中无数次的摸爬滚打,水下淤泥软基的爆炸处理法终于成功了。这一技术在交通部基建局和中国科学院能源委的联合鉴定会上得到了“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度评价,改变了我国在淤泥质海岸上建码头的传统做法,为国家节省了上百亿的资金。

  西大堤建成后,连云港港将发展重点转入墟沟作业区。1995年12月12日,墟沟港区一期工程1、2号泊位顺利完工,并通过交通部验收。1996年8月,庙岭三期工程通过专家评估。

■ “一体两翼”拓展港口发展新空间

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资金短缺的艰难前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从2000年开始,全国掀起一股建港热潮,连云港却在那个时候落后了一步。

  形势不等人。于是,连云港港开始筹建10万吨级码头和7万吨级航道,但困难却接踵而至。“首先,是没有钱。”时任建港指挥部指挥丁绍文说,恰恰因为没有钱,才把他们的潜能逼出来了。2002年,港口多次向时任省长季允石汇报建码头事宜,后来省里协调3家企业共同入股,与连云港港一起改造新陆桥公司34号泊位,扩建10万吨级码头。“这也是省里第一次拿钱、拿项目来跟我们捆绑搞建设,也是港口基础建设史上的关键节点。”丁绍文说,由于连云港港地质条件复杂,需要围堤吹填形成人工陆域,码头建设中遇到了很多技术性难题,港口人拿出拼搏精神和时间赛跑。时任港务局副局长谈征说,在困难的条件下,港口涌现出王卫东、高兆福这样的先进典型,发明了多项专利技术,难能可贵。

  就这样,在困难中,港口的航道等级由5万吨上升到7万吨,再到15万吨,继而到今天的30万吨,港口后发先至实现了赶超。

  2006年,在国家新一轮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连云港港再次被定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首次被列入长三角港口群并作为三大主体港之一,布局煤炭、铁矿石、粮食、集装箱、原油等货种的运输系统。2008年,《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获得部省联合批复,明确港口岸线100.7公里、入河口段岸线44.5公里,确立由连云、赣榆、徐圩、前三岛、灌河5个港区组成的“一体两翼”港区总体发展格局。

  2010年8月19日上午,赣榆港区防波堤工程试抛填启动,近百辆运输车依次驰上抛填区,标志着赣榆港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这也意味着,两翼港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号角吹响了。

  在建港人的拼搏下,2015年,以连云港区为主体,以赣榆港区为北翼,以徐圩港区、灌河港区为南翼的组合港岸线全部实现开港运营,“一体两翼”组合大港蓝图基本绘制而成。

  “鼓荡激情扬征棹,重整行装再出发。”时至今日,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在快马加鞭推进中,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今年将重点推进主体港区4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型集装箱泊位、旗台混矿堆场等项目以及国际邮轮、冷链物流等设施配置,夯实自贸区港航中心、智能化集装箱中心、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国际粮食中转中心和液体散货分拨中心基础。一个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崛起于黄海之滨。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