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奇袭智取以少胜多 三弹破敌威震苏鲁

日前,笔者慕名来到赣榆区赣马高级中学,在校园里徒步寻觅至文峰塔下,透过树叶间的缝隙,依稀可见有一块石碑静静地立在绿油油的草坪上。行至碑体的正面,“赣榆战役纪念地”七个大字便呈现在了眼前。

78年前,一场威震苏鲁、由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和政委符竹庭指挥的敌后攻坚战在这里打响。考虑到攻城任务艰巨,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特批三发“九二”步兵钢炮弹,必要时加强攻城火力。在战斗中,内线带主力部队攻进城后,接连三炮,威震敌胆,彻底摧毁了伪军最后的心理防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对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作了高度评价:“是役,我仅以亡3人、伤37人的代价,取得了解放赣榆县城的胜利。”为了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抗战胜利后,赣榆人民特在此立碑纪念。

■ 先机制敌发动战役 罗荣桓特批三发钢炮弹

抗战时期,赣榆县城(今赣马镇)是当时山东滨海地区南部的一个小县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日军固守新浦、海州地区的卫星城和进攻沿海地区的前哨阵地。

城内大小碉堡星罗棋布,易守难攻。伪和平建国军第36师第71旅李亚藩部2000余人及伪保安部队驻扎城中,还有一些分布在城外各个据点。

1943年11月,日伪集结重兵对鲁中沂蒙山区进行残酷的“扫荡”。11月18日,日军“扫荡”锋芒转向清河区。伪李亚藩部奉日军上村旅团长的命令,准备“扫荡”滨海,企图打通海(州)青(岛)公路,策应日军对清河区的“扫荡”。滨海军区决定先发制人,攻克赣榆城,打乱敌人的进攻部署,配合清河区军民反“扫荡”。

伪军第71旅内部第141团团长黄胜春与第142团团长张星三之间矛盾尖锐,且政治倾向各异。八路军掌握情况后,决定利用这一矛盾,争取倾向共产党的黄胜春在攻城时保持中立,按兵不动。此外,伪军第141团内还有副官刘连城等两个内线。此次攻城,刘连城自告奋勇,充当赚开城门的向导。

同时,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和政委符竹庭研究确定了两个攻城方案:第一方案,由刘连城带3名工兵和2名侦察兵诓开城门;第二方案,如诓城未果,则由3名工兵用炸药爆破。这次作战任务,由军区第6团、第23团以及海赣独立营等部队执行。

作战计划规定:第6团负责突破县城东北门,歼灭东南门至西门大街以北的敌人;第23团负责消灭东西大街以南包括南关与西关的敌人,该团第3营部署在青口与赣榆城之间的三里庙一带负责打援,并配合区中队相机攻克朱堵、殷庄、小庄子等据点。另指定海陵独立团派部队袭击沙河敌据点,以攻为守,防止沙河敌人出来捣乱。同时,告诫黄胜春信守诺言,保持中立,必要时配合八路军作战。因这次作战是攻坚战,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特批三发“九二”步兵钢炮弹,必要时加强攻城火力。

■ 内线带主力部队攻城 李亚藩退缩到核心阵地

第6团是教导2旅中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曾参加过平型关大捷。因此,这次攻打赣榆城的主攻任务交给了第6团,一营为突击营,第2连为突击连,连长何万祥为突击队长,担任突袭城门的任务。

1943年11月19日晚9时许,内线刘连城带领乔装下乡催粮回城的第6团工兵郝凤双、任发明、孙宏世和侦察班长刘国荣及法克明向东北城门悄悄走去。郝凤双、任发明、孙宏世每人扛着一个鼓鼓的大口袋,里面装满了黄色炸药,每袋有二三十公斤,以备诓城不成,炸开城门。符竹庭和何万祥则带领突击队,隐蔽在城东北角的一片竹林边,静待出击时机。

见到刘连城,守卫马上从城楼下来开门。刘连城掏出香烟递过去,任发明马上用3根火柴划着给他点火。说时迟、那时快,烟还没有点着,郝凤双便一只手抓住守卫的衣领将其制服。

火柴的亮光,就是城门打开的信号。符竹庭、何万祥看到信号,带着突击队,在早已埋伏于城门楼上的地下工作人员徐忠信配合下,像猛虎一般冲进城内。第2连紧跟进城,俘虏了城楼上100多名伪军。在突击队的掩护下,主力部队如潮水般涌进了城内。

大部队进城后,第6团迅速歼灭了位于东城墙根的文峰塔守敌,扫除了我军向城内推进的第一道障碍,伪军第141团根据密约在一旁按兵不动,攻城部队分头向第142团及旅部和保安部队发起猛攻。伪军集中一个营兵力反扑,企图逼攻城部队出城。双方展开肉搏,敌人死伤遍地。第6团击退敌人后,又乘胜解决了关岳庙一个连伪军。

当晚11时半,第6团完全控制城墙,敌人退入城中心碉堡与攻城部队对峙。午夜后,第6团又发起新的攻势,继续向城中心压缩,攻克数座碉堡,歼敌一个营多。伪旅长李亚藩指挥旅部退缩到他最后坚守的核心阵地。

核心阵地在城内北半部,是由若干碉堡组成的碉堡群,周围用砖石砌的厚墙围起来,其中心是一个三层楼高的大炮楼,既可向四周观察瞭望,又是李亚藩的指挥中心,易守难攻,他妄图以此固守待援。

11月20日拂晓,青口日伪军200余人赶来增援,被阻援部队击退。下午,敌人再次增援,又被打回。为了减少牺牲,符竹庭给李亚藩写了一封劝降信,限他10分钟以内派人出来谈判。然而10分钟过后,敌人没有动静,陈士榘和符竹庭决定向敌人开炮。

攻占赣榆县城时的我敌工科“内线”、时驻赣榆城伪141团副官刘连成。刘连成出身贫苦,有爱国思想,战役中赚开城门,立下战功。

首先攻入赣榆县城的英雄连长何万祥画照

■ 三炮打下赣榆城后 抗日英雄在敌军扫荡中牺牲

第一炮不偏不倚从大炮楼的瞭望孔钻了进去,十多个伪军应声倒下,楼板也燃烧起来。同时,攻城部队对敌人加强政治攻势,限他们5分钟后派人出来谈判,否则继续开炮。

5分钟过去了,敌人还没有动静。再打第二炮,目标是大炮楼的中层。“轰”的一声过后,伪军有的被烧得焦头烂额,有的被熏得满脸乌黑,他们慌乱了,碉堡里伸出一面小白旗,要求停止射击,派人来谈判。攻城部队要求李亚藩在3分钟之内出来谈判,不按时出来,就继续打炮。

然而死到临头的李亚藩仍存幻想,3分钟过去了,大炮楼依然没有动静。陈士榘和符竹庭决定向敌人打最后一炮。为了打到痛处逼敌投降,第三炮打的正是李亚藩等军官的生活区。炮弹在后院中心爆炸,顿时听到里面鬼哭狼嚎,围墙里像炸开了锅,乱作一团,李亚藩动摇了。第6团抓住时机喊话争取,进行政治瓦解。此时,李亚藩已六神无主,伪第141团团长黄胜春趁机敦促他赶快出去谈判。

李亚藩、张星三被迫出来谈判,陈士榘立即要求李亚藩写下手令:“全旅官兵立即放下武器,到大操场集合。”当天下午5时,城里的战事全部结束。

在这场攻坚战中,我军仅以3亡37伤的微小代价,活捉伪旅长李亚藩、团长张星三等官兵1600余人,缴获步马枪830余支,轻机枪5挺,小炮14门,手枪40支,战刀500把,指挥刀30把,战马30余匹,汽车2辆,还有3万多发枪、炮弹等大批军用物资。而在随后乘胜扩大战果的战斗中,我军又连克赣榆周围的海头、兴庄等多个据点,极大振奋了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均对赣榆战役作出高度评价。

八路军攻克赣榆城的巨大胜利,给敌伪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从11月21日开始,日军从沭阳、灌云、新浦等地调集了1500余人与赣榆敌伪配合,对滨海抗日根据地实行报复性“扫荡”。11月26日早晨,符竹庭带着警卫员到大树村检查战俘处理情况,途中突然遇到报复“扫荡”的敌人。在战斗中,符竹庭不幸牺牲,时年31岁。

遵照生前遗嘱,滨海军民将符竹庭安葬在他亲自选址并组织建设的抗日山烈士陵园内,并为他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六角亭石墓,举行了浩大的公祭仪式。为了纪念符竹庭,战士们用30多公斤子弹壳铸成他的铜像镶于墓前。1945年至1950年间,赣榆县更是一度改名为竹庭县。

1943年11月20日,赣榆守敌伪和平建国军第71旅2000余人列队投降。

■ 先烈开道为后人  后人继业慰忠魂

78年弹指一挥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赶走了日寇,重建家园,勤劳勇敢的赣榆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而那座埋葬着符竹庭将军的六角亭石墓历经风雨沧桑,如今仍巍然屹立在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内,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广大军民一边打仗一边修建了这座烈士陵园。包括长眠于此的符竹庭将军,园内共安葬着1800余位烈士的忠骨,镌刻着3576名烈士的英名。”抗日山烈士陵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建园80年来,党和人民政府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之情,曾数次拨款出资对陵园进行整修和扩建,使之成为苏北鲁南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每逢清明、“七一”、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节日,这里便成为干部群众、中小学生缅怀革命英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先烈们的遗像、碑刻和遗物,让灵魂接受洗礼和升华。在人们的心中,一尊尊安葬着革命先烈的陵墓已然成为苏鲁大地上一座座精神丰碑,象征着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光复河山的伟大决心,证明了中国人民永不可欺。

2018年清明前夕,抗日山烈士陵园就迎来这样一批特殊的客人。当天,来自上海、浙江等地的符先平、符先林、符先荣、符先发等15位符竹庭将军的家人来到抗日山,祭奠他们逝去多年的亲人。拾阶缓步上行,在符竹庭将军陵寝前,深怀敬意听取讲解员讲解、绕墓瞻仰,并在墓碑前留下宝贵的合影……对于将军的家人们来说,此次到访不仅是祭拜先人,也是穿越70多年岁月时空重新认识这位抗日英雄的一次精神洗礼。

“从今年3月开始,我们进一步整合苏鲁红色教育资源,扩大宣传,做强红色文旅,陵园日均接待人数不断突破新高。”抗日山烈士陵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和周边城市多家企事业单位主动预约前来凭吊英烈,通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祭扫英烈、上一堂实景党课等党史教育活动,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党员干部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除了单位组织的红色祭扫活动,许多市民也自发走进抗日山烈士陵园祭奠先烈。据统计,仅今年清明节当天就有10万人前来祭扫。今年4月4日一大早,海州区37岁的市民王游便手捧鲜花,带着8岁的孩子专程赶至抗日山烈士陵园祭拜先烈。他动情地表示:“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但英烈们的事迹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我们,这份珍贵的红色记忆值得我们代代传承下去。”(伏广进 史贽仁)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